1 / 21
文档名称:

新高考方案下高考数学复习课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1,68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高考方案下高考数学复习课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2112770869 2017/2/25 文件大小:1.6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高考方案下高考数学复习课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高考新政下高三数学复****的几点思考上海市光明中学向宪贵上海市从 2017 年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就数学学科而言主要精神有两点,一是不分文理科,二是教学内容做了调整。那么在新的方案下如何搞好高考数学复****是摆在我们高三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问题,本文只想就高考数学复****谈几点想法。一、当前数学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容量虽大,总体效度不高。课堂容量是课堂效度的基础已形成共识, 但在部分教师心中往往以知识点数、例****题个数作为课堂容量的主要指标, 这样的结果是教师讲得累, 学生学得苦, 消化不良, 效度不高; 新的课程理念下衡量课堂容量的主要指标是以学生主体参与度、教师如何组织多层面的有效教学活动为主要考量指标。因此课堂容量,就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数量”,而应更多的关注和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质量”。 2 、就题论题,忽视总结发散。关于例题教学, 部分教师只停留在这个例题怎么解, 缺少必要的总结归纳, 不能升华为这一类问题怎么解, 不能升华为与其它问题怎么联系渗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有时虽有师生交流, 但往往是浅层次的交流, 达不到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那么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因此, 高三数学复****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考, 亲身实践, 独立思考,师生合作探究,发展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3 、知识网络,完善整合不力。高考是考查应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建构方便于提取运用的知识网络, 它一方面联系着解决问题的通道, 另一方面也联系着思考问题的线索. 较好的知识网络学生可很快地确定解题思路, 迅速调集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 然后判断答案. 只能把整理加工过的知识, 依附在思维线索上, 方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因此, 怎样设计科学、合理的例题, 这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有些老师设计的例题仍有“知识回炉”“冷饭重炒”之嫌。如此例题设计学生的复****兴趣必然得不到激发,“知识网络”得不到完善,认知疑惑得不到澄清,知识的统筹整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布鲁纳指出:“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接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的确,学生在每节课里获得的知识是散装的,常有“见叶不见枝,见木不见林”的狭隘感,所以,为了使学生整体系统地感知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基于主体探究的“疏通”环节就变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 教师设计的例题应发挥疏通的功能。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构建“知识链”, 完善“认知网络”,并逐步学会整体建构的方法,形成整体建构的思想。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几个意识 1 、服务意识。高考不分文理科将带来你所面对的学生在数学基础、基本技能、数学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将较大,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学的每个环节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自觉调整自己的角色, 要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展现知识从发生到运用的过程, 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发现、数学建构、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学生的现实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备课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 因而,在备课活动中, 备学生主要围绕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 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实际展开, 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分析, 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师要有意识调查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并依据学生的“已知”和“不知”, 寻找教学的“起点”与“生长点”,把控复****的深度与广度,实施不同的要求,在复****过程中要让质优生吃得饱,又能让质基础薄弱的学生吃的好,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 2 、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既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并在其驱动下,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成为影响教学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追溯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缘由的意识; 其二, 不断提出新问题的意识。问题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种情形, 即现实背景和数学背景。现实背景指数学概念、命题、问题对应某种现实模型, 是对现实模型的一种抽象。数学背景则指数学概念、命题、问题对应某个数学模型。问题产生的缘由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也可能是问题的自然逻辑延伸, 而这种问题的自然逻辑就是不断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