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单位面积产出评价问题研究
杨林泽 近年,一些媒体根据有关资料整理,笼统地用某区域的整个区域面积计算其产出率,进行区域之间的单位面积产出比较,以评价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与位次,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简单化作为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依据,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看土地利用是否符合所有者的规划意愿和政策要求,使土地利用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
在讨论了“土地产出率”之后,再来看区域单位面积产出问题就简单了。区域单位面积产出,直观上理解就是一个区域面积内产出的问题,如果区域面积内的产出用GDP表示,它也可以量化表示:
区域单位面积产出=GDP÷区域面积
由于区域面积主要由相应的陆域面积和水域面积组成,陆域面积中可能有平原土地面积、沙漠面积或高山林地面积等。水域、沙漠或高山林地等面积不是区域的主要产出面积,对区域产出贡献很小,相比之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比较区域单位面积产出实际上主要是比较区域内的有效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即比较区域地均产出率。区域地均产出率,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平均产出率,它应是区域产出的GDP与扣除区域面积中对GDP贡献很小的水域、沙漠和高山林地面积的区域有效土地面积的比值。即:
区域地均产出率=GDP÷相应有效土地面积。或者,
区域地均产出率=区域土地纯收益÷相应有效土地面积。
这一比率表明其数值越大,说明区域土地平均产出率越高,区域的土地利用效果就越好;反之也然,比率数值越小,说明区域土地平均产出率越低,区域的土地利用效果也就越差。
二、比较评价区域地均产出率应注意地形地貌的差异性
比较分析区域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主要是比较区域的土地产出水平。在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方面的差异和区域土地自然资源的客观可比性基础上,比较区域的土地平均产出率。由于地形地貌差异,不同区域的土地有不同的产出率,每个区域的自然地理不同,有平原、有山地、有水域,地貌性质不一样,如果简单或笼统地用某一区域整个地域面积计算其土地产出率,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衡量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位次,不是很严谨科学。
如前所述,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是作为土地要素具体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土地利用效果情况,一般是作为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开发水平等的参考指标。但使用这个指标进行区域分析比较时,有许多前置条件,必须根据各区域的地形地貌不同分别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质的土地资源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浙江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整个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西南部多为千米以上高山峻岭,中部多为丘陵,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米以上。又如江苏省是一个平原省份,濒海纳江、“一山二水七分田”,整个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以下。如果两个省都扣除区域面积中对GDP贡献很小的水域和高山林地面积,在相同条件下按照实际有效土地面积比较其区域地均产出率,浙江省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产出是2557万元左右,江苏省每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