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7/2/26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前言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版)于 2014 年 10 月进行了颁布实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 2015 年 12月 202 1 日,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海绵城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可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弹性, 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在天气干燥需要水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得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采用低影响开发 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or Low Impact De-sign 雨水系统技术,使得未来的新型城镇在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达到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流量、暴雨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的目的,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城市与社区建设方式。 LID 系统建设技术的组成元素包括散布于源头和末端的绿色屋顶、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渗透井、植被浅沟、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生态化设施单元。未来,与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的行业与产业作为建设“绿色中国”的重要载体, 在一段时间内拥有着巨大的投资和发展空间。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旨在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 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致力于开展生态修复、建筑节能发展以及加大新型绿色建材的使用力度, 控制既有模式的传统城市开发强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态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海绵城市的显性特征之一在于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城市病”,解决近些年出现的“逢雨必涝”、“城市看海”和“热岛效应”等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和设计,科学评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是指传统的排水系统,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应对特大暴雨季降水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有以下三点: 1)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尽最大努力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坑塘、湿地、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的涵养水源,保护应对强降水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地域在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 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的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受到破坏的水土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3) 综合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科学合理的生态化城市环境设计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 控制不透水面积的比例, 融合绿色屋顶、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渗透井、植被浅沟、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塘、人工湿地等设施和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气候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 各类用地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用途、用地构成、规划布局和水文地质特点, 选用不同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和技术。 2 海绵城市建设用绿色透水铺装材料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蕴藏着新的机遇和市场空间。在生态湿地、环境修复设施建设过程中, 一些新型的绿色生态建筑材料应用较多, 比如新型的利用固体废物制成的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多孔陶瓷、池沫玻璃等。郑州作为干燥少雨缺水城市,在中原经济区和都市建设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