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集资诈骗案例
集资诈骗案例
【篇一:集资诈骗案例】
【盘点民间十大骗非法集资案例】包装“神话”迷惑公众
包装“神话”迷惑公众
资本市场的“神话”故事大都不可靠,但总有人会追逐“神话”去投资,最终都输得很惨。2006年1营企业、同样是面临资金断链,廖荣纳如果好好学一下“断臂求生”的宋卫平,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2012年因为宏观调控,国内一线房企杭州绿城几乎成为“顺驰”之后又一家破产的大型房企。宋卫平当时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市场层面将在售房源大幅降价,并将多个项目打包出售;其次,在公司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九龙仓;最后,与融创成立合资企业,退出一线市场。
面对资金危机,宋卫平没借高利贷,因此绿城还活到现在,而他则退居二线乐享天年。
案件进展
目前该案还在侦查阶段,有报道称廖荣纳及其家人均处于“失联”状态。当地警方已要求与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含下属子公司、公司高管)有集资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期限内(5月29日至6月13日),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而在5月29日登记日第一天,正菱集团在官网再次声明称:“目前所有关于正菱集团现状、财务数据等信息均以柳州市政府官网及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披露为准。”
【盘点民间十大骗非法集资案例】全民疯狂集资企业失去航向
全民疯狂集资企业失去航向
长时间、跨地区、涉及万人的非法集资案件并不多见,尤其是发生在湘西这样相对贫困的地区。这其中也折射出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特殊年代的政企关系。因为法不责众而陷入盲从,当集体性疯狂发作时,更要多问一下“这真的正常吗”?
案例回放
曾成杰,曾用名曾维亮,1958年11月出生,湖南新邵县人,湖南三馆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2000年,吉首有了建设新城的计划,当时想要在2005年将政府机关等搬迁到乾州新城,将老城区的土地用于商铺和住宅开发。在当时,建设新城,利用政府机关的转移来进行土地置换和开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在湘西,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作为湖南的贫困地区,2000年前后吉首的财政收入仅有约3亿元,寻找资金进行开发成了整个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样的背景下,远在邵阳的曾成杰成为了吉首政府的座上客。2003年11月,曾成杰获得湘西自治州图书馆、体育馆、群艺馆、电力宾馆、东方红市场等(以下简称“三馆项目”)开发权,在吉首市挂牌成立三馆建设工程筹建处。随后,曾成杰开始以《关于参与“三馆”开发项目的协议书》的形式,以年回报率20%为诱饵,非法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集资。
2004年1月30日,该集资主体变更为湘西吉首三馆房地产联合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馆公司”)。在缺乏资金和经营亏损的情况下,曾成杰为了保持资金链正常运转,采取与集资户签订认购协议书、承诺书、投资协议书、投资合同书等形式,直接向集资户开具借条、收据,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集资。为了最大量地集资,曾成杰不顾自身兑付能力,反复多次提高“三馆公司”的非法集资利率。从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逐渐提高至10%。
为维系资金链,曾成杰隐瞒“三馆项目”吉首商贸大世界一期房产销售的真实情况和项目亏损的事实,项目集资区域由吉首市拓展到长沙、株洲和邵阳等大中城市,并宣称在“三馆公司”投资没有任何风险等。
2008年7月,“三馆公司”集资款还本付息出现困难。同年9月,“三馆公司”停止向集资户还本付息。据统计,,集资涉及人数24238人,集资累计57759人次,。
反思与教训
有人总结了吉首集资的四个全国之最:资金额全国之最,参与融资人数和家庭全国之最,涉及的湘西自治州及四省边区面积全国之最,融资时间长达13年为全国之最。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急需发展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湘西历年来国有、集体企业破产给银行带来了大量呆坏账,当地银行对于贷款严格限制。为此,当地政府曾一度鼓励民间融资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三馆公司”在内,依靠民间集资进行开发的公司迅速成长,这其中包括后来与曾成杰一起被当做非法集资的福大、荣昌、伟业等公司。曾成杰案本身争议极大。有律师认为,量刑过重,罪恶不该死。也有律师指出,该案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是其与其他非法集资案不同之处。事已至此,除了企业应该反思激进行为之外,或许当时极力追求政绩工程的当地政府也都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责任。
此外,疯狂地陷入集资狂热的当地民众就没责任吗?非法集资活动具有“传染性”,看到别人赚钱了,就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判断,“月息10%”的鬼话也敢信。因此,要想不被骗,还要首先克服盲从随众的人性弱点。
判决结果
2011年5月20日,因犯集资诈骗罪,曾成杰被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