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景——方方
方方介绍
方方 ,1955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 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今日名流》杂志总风景——方方
方方介绍
方方 ,1955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 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今日名流》杂志总编辑。
早先的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出版作品集有《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等。 1987年发表《风景》,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
关于“新写实主义”
“在我的阅读体验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有点像凸透镜,黑字白纸透射出那些常常为我们忽略的细节与片段,生活的本真状态被一一还原,一一放大。没有英雄主义的悲壮感,也不存在唯美主义的伤感格调,有的只是庸俗大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其中《风景》就是很经典的代表。
《风景》故事内容
《风景》写了武汉最底层的贫民区——河南棚子码头工人一家的生存遭际。父亲粗鄙凶悍,母亲风骚粗俗,他们生了十个儿女,除最小的一个夭折外,其余九个都像野草一样放任自流地生长。一家十口人挤在一个不足13平米的窝棚里,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故事由死去的小儿子——“我”来讲述,情节的主线是父母和七哥的故事,依次串起其余八个孩子的经历:大哥和邻居老婆的私情;二哥向往文明教养的生活,却理想破败而死;三哥对女性的仇视;哑巴四哥稳定祥和的生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的奔波;大香小香放浪下层的生活;以及七哥摆脱了野狗般的地位,成为一个“人物”,种种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的生存风景画。
在方方所描绘的风景中,每个人都疲于应付生活中最基本的压力——吃喝拉撒,在生活逼仄的缝隙中张口呼吸,却又浑然不觉。他们都不自觉地认可了命运的安排,只在注定的境遇中突现自己卑微的欲求。他们的人生不存在什么理想,生存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父亲的父亲死于一场毫无价值的械斗,充当了码头老板控制的暴力事件中的牺牲品,而父亲却引以为荣地接过了武力的扁担,将生活的剩余精力全都宣泄在一场又一场的械斗中,就是在太平岁月里,他也暴力发泄到了老婆孩子身上并以此为乐;母亲则将生命消耗在剪脚皮以及同其他男工调情笑骂上;打架是三哥生活的主要内容;五哥六哥则在自家的床板上粗暴地轮奸一个女孩……人的廉价生命力全都消耗在自然本能的宣泄上,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看不到文明和理性的痕迹,精神层面的需要是不被关照的,生活贫乏得只剩下本能。
二哥向往文明教养的生活,却为理想破败而死
他厌恶粗俗不堪的生活,向往温爱文明的世界。救了落水的杨朦,结识了杨朗一家。与杨家的结识使他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父母之间和谐相处,从不吵架,兄妹互相关心,说话温文尔雅,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种有教养有文化的幸福生活。可是他又不得不面对家中粗俗的境况。杨家发生变故之后,二哥爱上了杨朦的妹妹杨朗,在为之付出那么多之后,遭到背叛,最后理想破灭,成了一个真诚的理想殉道者。与父母无知无惧的粗俗相比,二哥是高尚而真诚的。他美丽、善良、有思想、心怀希望,理解什么是爱,是这个家庭中唯一让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
七哥的向死而生
七哥:由于母亲的风骚,生七哥时,父亲算了算日期,怀疑七哥是母亲和邻居白礼泉的儿子。不知道是因为年纪最小还是因为父亲不疼爱的原因,反正七哥是九个孩子里面最受欺负的一个。他睡在阴冷潮湿的床底下,遭到父亲的暴打、母亲的漠视、姐姐的毒笑,在拥挤粗鄙的河南棚子里到处都是暴力、庸俗、肮脏与丑恶,理想被践踏,人情被冰封。
七哥也渴望与粗俗的生存背景决裂,可是他不同于二哥的敏感软弱,七哥是由死而生的顽强。七哥的人生哲学不分善恶,为了改变命运可以不择手段,他抛弃了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娶了一个三十五岁不能生育的女人,只因她在省里做官的父亲。从此七哥踏上仕途,衣冠楚楚,青云直上,风光无限。不再是那个蜷缩在十三平米棚屋板床下面那只低贱的“丧家之狗”。
七哥的人生哲学
“七哥说,当你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钱不值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活到这会儿才活出点滋味来,你才能天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洒脱地走个来回。”
“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春日里的萌芽就是为了秋天里的飘落。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