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出师表》教学设计[10].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出师表》教学设计[10].doc

上传人:nracyx 2022/4/28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出师表》教学设计[10].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出师表》教学设计
景泰六中:王秀花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以下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偏义词,意即“不一致”。昭:说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精品文档请下载)
  2 分析这一段的构造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老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仁慈;实,老实。这里指仁慈、老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隆兴隆的原因啊!所以,
……的原因。倾颓:衰败,倒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汲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此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精品文档请下载)
  3 分析这三段的构造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2—5段。
  2 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劣”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卑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以下句中“顾”的解释一样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以下句中“以"的解释一样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劣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和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劣……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此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说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老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化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