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名词解释
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m),即内禀增长率。
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内出现的频率。
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层间植物:生活在乔木不同部位的地衣、藻类、藤本及攀援植物
演替: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地变化过程。(种类和个体数量变化)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群落被去除的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在某一地段上从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按顺序发育着的那些群落,都可以称作演替系列群落。
顶级群落:一个植物群落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能自行繁殖结束演替过程。
群落分类: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而进行分组,使同组的群落尽量相似,不同组的群落尽量相异。
排序:对群落调查的样地按照相似度次序,分析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次序 。
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中物种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次序。
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一二级)相同或相似、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
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
群丛:将各层次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名称按顺序排列。
一级消费者:又称为植食动物,是直接以植物体为营养的动物。
二级消费者:又称为食肉动物,是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
三级消费者:又称为大型食肉动物,是以食肉动物为食的动物。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营养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类似金字塔的结构。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态效率:各种能量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自养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值和输出值。
信息流:
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现存量:
产量: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为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数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初级生产中,植物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及植物生长和生殖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力。
次级生产力:在被同化的能有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部分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耗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
繁殖,称为次级生产量。
物质循环:指在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周转率:就是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的营养物质的总量。
水循环:水的全球循环过程。
气体型循环: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常以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循环速度快。
沉积型循环: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速度慢,时间以千年计算。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富营养化:
矿化: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要要亚硝酸盐细菌和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