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docx

格式:docx   大小:37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4/29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
五台山风景区的导游词讲解是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五台山,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欢送参考阅读!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1
5 页 共 15 页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旁边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反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漂亮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依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备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全部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著名的主要缘由。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清楚,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气氛,不管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假设,表情逼真,假设动假设静,活灵活现,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如同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管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枯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留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终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细心爱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缘由,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爱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展修理,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爱护。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2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著名遐尔,独具匠心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始终沿续至今。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著名遐尔,独具匠心的一座古刹。
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明代释镇澄《凉爽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假设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假设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










救寤,乃闻秋声瑟瑟,不胜其悲,因呼为苦空垒。古碑犹存。”青峰即黛螺顶,庵,即小庙。唐代有僧人释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庙。依据《凉爽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起先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假设旋螺,圆净得意,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