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2
文档名称:

国医培训-中医技能培训学校-毫针刺法.ppt

格式:ppt   大小:1,448KB   页数:9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医培训-中医技能培训学校-毫针刺法.ppt

上传人:放射辐射 2022/4/29 文件大小:1.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医培训-中医技能培训学校-毫针刺法.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医培训-中医技能培训学校-毫针刺法
2、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肢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浅刺均可适用,尤其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使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癍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如至阳等。
(3)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如百会、列缺等。
3、针刺的深度
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原则性介绍
察形气定深浅:针刺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形态。一般的说,体强形胖者宜深刺,体弱形瘦者应浅刺。
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和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辩病情定深浅:凡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识部位定深浅:头面和背胸等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等肌肉丰满的腧穴宜深刺。
五、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
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浅部、较深部、深部、为天、人、地三部。
“提”是将针从天部刺入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上操作过程。
“插”是将针从天部刺入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操作过程。
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
2、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运用。
(二)辅助手法:
1 循法: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的揉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
2、刮柄法: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中指夹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的刮动针柄
3、弹柄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
4、搓柄法: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此方类同于捻转法,但搓法向一个方向捻转,幅度略大,故皮下组织往往有轻度缠绕针身现象。
5、摇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
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意出针泻邪。
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
6、震颤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做。
(三)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1 、得气 亦称为“针感”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 。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2、候气 候气是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地留针;亦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
3、催气 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
4、守气 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这就是守气 。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基本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其它补泻方法: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