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赖尔和图根特哈特论实践性知识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120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赖尔和图根特哈特论实践性知识分析.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7/2/28 文件大小:1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赖尔和图根特哈特论实践性知识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赖尔和图根特哈特论实践性知识分析赖尔() 关于“知道什么”(knowing-that) 和“知道如何”(knowing-how) 的区分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重大进展。正如赖尔本人所期待的一样, 他的理论构成了对笛卡尔以来的“唯智主义者传奇”(the intellectualist legend) 的巨大挑战。在赖尔看来,这种传奇将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当成是命题性的知识,也就是“知道什么”, 而他认为人类的实践性知识( 例如知道如何打网球) 是无法被这样归类的,因为这种知识代表着人的实践能力(ability) ,而能力只能通过素质(disposition) 来解释。在赖尔看来,为了避免心物二元论或者“机器中的幽灵”, 哲学家必须避免谈论心灵活动或者官能这种存在物, 因此他的论证始终限于对日常语言的逻辑分析而没有触及本体论层次的问题。赖尔的关键论证一直以来都不断被质疑①, 在笔者看来这与他的方法论局限是不可分的。在哲学接受史中他的哲学理论被贴上了“逻辑行为主义”的标签, 这对于一个实践性知识的再发现者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假如说赖尔是一个典型的英美分析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图根特哈特() 则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生存实践的洞见和语言分析的方法糅合在一起。在他看来, 为了分析人类的生存实践以及实践性知识,在考虑行动者的能力之外, 行动者的意愿(Wollen) 也必须被纳入考虑, 由此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才得以被区分开来。和赖尔一样, 图根特哈特也避免谈论心灵的官能以及心灵实体, 对于意愿的谈论在他那里并不意味着一种本体论承诺, “意愿”或者“自由”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描述性概念。但在笔者看来,无论图根特哈特还是赖尔对于实践性知识的论述都遗漏了这种知识所包含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将首先探讨赖尔对唯智主义者传奇的驳斥以及对实践性知识的正面论述, 然后讨论图根特哈特对于实践性知识的论述,最后将总结这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一、赖尔对唯智主义者传奇的驳斥赖尔的代表作《心的概念》可以说是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开山之作, 而这个学派的思想源流则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在《哲学研究》③中维特根斯坦不仅批判了他自己早期的语言图像理论, 而且批判了知识论中的意义内在主义。正如他的私人语言论证中的甲虫隐喻所展示的那样④, 理解语言的意义并不需要预设主体内在的并且是私人性的经验, 他更进一步认为理解并且使用语言是一种实践性能力⑤。在对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分析中, 维特根斯坦实际上已经在用实践性知识( 知道如何, Knowing-how) 的思想来批判近代的认识论将知识还原为理论性知识( 知道什么, knowing-that) 的做法:“理解与知道如何相类似, 因而也与能力相类似”。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赖尔写作《心的概念》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笛卡尔所开创的近代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传统进行批判:“这本书并不提供关于心的新知识, ……构成这本书的那些哲学论证, 目的并不在于增加我们对于心的知识, 而在于纠正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的逻辑地理格局”⑥。在他看来, 笛卡尔所奠定的心物二元论代表了一种关于心灵的知识的错误地理格局,或者说“范畴错误”。他认为当我们谈论心灵的官能时, 我们并不是在谈论隐秘的、非物理性的心灵事件, 而是“在谈论这些公开的言行本身”⑦。他所说的“公开的言行本身”并不仅仅指实践性知识或者说知道如何, 而是指心灵的一切官能, 也就是说理论性知识或者说知道什么同样包含在内⑧。要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 赖尔需要完成以下三个子论证: 1. 实践性知识不能被还原为理论性知识;2. 相反,理论性知识只是实践性知识之一种;3. 实践性知识是“公开的言行本身”。下面我们分别来考察赖尔的具体论证。赖尔的反唯智主义者传奇论证, 也就是说反对将知道如何(实践性知识) 还原为知道什么( 理论性知识、命题性知识) 的论证,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⑨: a. 许多有智力的行为, 也就是说包含了实践性知识的行为,它们的规则并没有显明地(explicitly) 被表述出来;b. 命题性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活动, 因此也蕴含了实践性知识, 而假如实践性知识可以被还原为理论性知识,那么便会产生无穷倒退。论证 a. 并不难理解, 例如一个优秀的足球前锋知道如何突破防守队员和完成射门, 他的技巧或者说能力也许可以被理论家归纳为一些规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名前锋自己在完成动作时考虑了这些规则, 也不意味着他自己就能讲述这些规则。赖尔举的一个例子是亚里士多德得出了正确推理的规则, 但是人们在闻知他的教训之前就已经知道怎样察知和避免错误推理了,正如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人们(也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 平常进行论证时并不在内心参照他的公式。赖尔并不否认实践性知识包含了理论性知识,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前锋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