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英姓名的跨文化研究
陈燕燕 摘 要:本文运用Hofstede的理论对中英姓名进行跨文化交际层面对比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英姓名在文化层面差异的了解而找出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姓名的恰当表达法。本文认为,“入乡随俗变通法”兼顾到了两种文化异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而英语民族却没有如此显示出等级分明的命名原则,甚至有父子、祖孙同名的现象。同时在汉族文化里,即使对于关系十分亲密的长辈,直呼其名都是很不礼貌的,而英语文化中,这种行为却并无不妥。可见,汉文化属于权力分配距离大的文化,英语文化属于权力分配距离小的文化。
――女性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4](100)中国古代姓与氏有所区别,“‘姓’是从母系社会开始,它是母权社会的产物。氏出现于姓之后,‘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这个变化是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标志……后世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无氏。”[5]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从父姓已成为汉文化里千百年的传统。同时中国古代“妇女出嫁之后普遍依附于丈夫的姓,如出嫁前姓刘,嫁李姓丈夫,就改称李刘氏。”[6](334,374)
英语民族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女子婚前一般用父姓并在姓名前冠以Miss(小姐)一词;婚后一般不再用父姓而改用丈夫的姓并冠以Mrs.(夫人)一词。”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民族也不乏男子采用母亲的娘家姓作中间名的例子。
汉文化经历早期短暂的女尊男卑之后便转入长久的男尊女卑文化,英语民族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现象,不过中英的男尊女卑性质并不相同,在此不做详细叙述。
三、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姓名的使用
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中英姓名的差异,旨在指导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姓名的正确使用。长久以来,对于汉族姓名在英语语境中的使用普遍采用拼音方式,英语使用者一般亦能识别这种表达法,然而2007年10月19日《青年参考》上刊登的题为“中国姓名在美国遭遇尴尬”一文用形象例子说明了使用拼音在英语语境中表达汉族姓名的缺点。“有一位姓尤(You)的中国留学生,为大家介绍两位新来的中国同学。男的姓佘(She),女的姓何(He)。尤同学先介绍女士:‘She is He!’老外皱着眉头跟着重复:‘她是男的。’尤同学接着介绍男士:‘He is She!’老外有点儿糊涂了:‘他是女的。’尤同学最后指着自己说:‘I am You!’老外已经彻底晕了:‘你是我?’……”可见,汉族姓名在英语语境中直接采用拼音的表达法有一定的缺憾,甚至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误会。我们认为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单纯的拼音表达法不能满足要求。一方面有可能出现上文的误会,另一方面,单纯的拼音表达法对于英语使用者看来是字母的陌生组合,尽管能勉强读出来却完全不懂任何含义。我们建议可以采用“入乡随俗变通法”,即汉族姓名在英语语境中使用是可以参照汉族名的本意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而至于姓则可免去,因为姓作为汉族中家族的标志,对于英语使用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