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而不俗 土而不粗
摘要:三十年来,我国电视文艺栏目的天空里群星璀璨,众多电视文艺节目齐聚荧屏,把小小的电视机变成群芳盛放的大舞台。然而,各类节目异彩纷呈的同时,观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提高,屏幕上单纯迎合受众视听享受的热闹缤纷鲜感,《乡土》栏目更以其多方位的文化视角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展示窗口。在发现、追踪和探寻这些人文足迹的过程中,也经常在不经意间了解到许多文化传统背后的鲜活故事。在镜头的引领下,观众慢慢走进一个个陌生但又别具特色的“他家乡土”,既有着好奇心的驱使,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文化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是最令现代人感到惬意舒适的,也是电视文艺栏目最为需要的品质之一。
二、人事结合,形态灵活
《乡土》栏目的每一期节目都可以看作为一个专题片,整片或是以各类乡土文化的起源为开端梳理其发展历程,或是以倒叙的方式追寻其演变之前的本朴模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真实可信地见证着历史前进中的人文变迁,适应了当代观众对于电视原生态语境的需求,使节目不仅成为消遣娱乐的一种手段,更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渠道。但另一方面,正如栏目口号――“寻访乡土古韵,领略传人风采”――所说的那样,每周末,《乡土》都会展示一个民间艺人的传奇故事。在记录民间艺人的过程中,呈现他们的艺术作品,挖掘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而展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用专题片的形态,寻访文化动向,讲述传人故事。这使得《乡土》的节目形态呈现出双重性,既不会陷入死板沉闷的平铺直叙,又避免了为制造悬念追求跌宕起伏而将情节一味故事化所带来的故弄玄虚。兴许因为栏目所涉及的题材包罗万象,《乡土》的播出模式并不固定,每期节目的具体环节都会根据当期主题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但这恰恰成为其提升观众收视新鲜感并保持栏目生命力的一大优势。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介入下,如今的电视节目越来越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青涩感,即便是原创的新节目,也会迅速在不断程式化的批量复制中失去想象力。现今众多文艺栏目不受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总是在效仿别人,或者重复自身。一个失去了创造能力,只会按照既定框架简单往里填内容的节目,又能受到多大的关注呢?
三、诗意生动,温暖质朴
一提到文艺栏目,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花团锦簇的歌舞升平;一谈到文艺栏目中的文化类栏目,人们又往往会联想到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在这一点上,《乡土》的定位非常平和,整个栏目的风格始终遵循着“生动、温暖、质朴、深厚、诗意”,既不高高在上,也不流于低俗。这种平视的姿态不仅极大地扩展了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使《乡土》成为一档最贴近于老百姓的雅俗共赏的文化栏目。它既可以是知识分子接触外界开阔视野的一扇窗口,又可以是普通市民茶余饭后随意闲聊的谈资。
在高与低之间,《乡土》选择以中庸的主题和视点来适应各个社会阶层观众参差不齐的品味。但中庸并不代表平庸,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精心设置的悬念猜想、温暖动人的画面呈现,再加上节目对故事本身的理性认知、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对文化理念的诗意升华,无一不呈现出栏目高水准的制作质量。
四、结语:三十年来,我国电视文艺栏目的天空里群星璀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正大综艺》,展示凡人风采的《星光大道》,还是品味文学神韵的《电视诗歌散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