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泰山小桥流水 2022/4/2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中学
潘爱华
【设计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者先不忙判
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的过程。
三、合作探讨,学会倾听
、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
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
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
意象构成的?
按读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按读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究竟哪一个说得对?请同学们自己去想像体会。
总结学生的发言,认为读法一正确的理由是:从上下文的关系看,
诗人在这里反复强调
的是“我要用手”这个意思,而不是要突出“手指”和“手掌”,只是为了诗歌语言的简洁,
诗人在下一句“摇曳着”之前省略了“我要用手”几个字。认为读法二正确的理由是:前两句与后面的诗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手指”和“手掌”,正是下面一句中动词“摇曳着”的主语。
、在学生充分讨论体会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从修辞上看,读法二更佳,它使“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笔杆”与“曙
光”构成比喻关系,体现了诗人奇诡的想像和诗作壮阔的气势,。
()从思想内容,停顿一通过对三个手的动作的强调,显示出一种把握时空(诗中曙光、大
海的意象内涵)、操持自我的主动精神;停顿二则显示出一种与时空同在的穿透力,从而
让信念具有了永恒性。从内容上看,两种朗读方法,都能充分表达诗人流注于诗句中的对未来的永恒信念,所以都能成立。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保留文学鉴赏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同学们敢于用声音呈现自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理解找到理由,很好。诗歌本来就容
许不同的理解存在。其实就是专门研究诗歌的专家也有和你们一样的分歧。我们教材课后的
活动体验()显然肯定的是读法二,但读法一我也在《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李新宇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年月版)中找到了依据,这一节诗它是这样表述的:
我要用手指——指那滚向天边的波浪,
我要用手掌——托起那太阳大海,
我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而温暖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记本写下:相信未来。
所以同学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理解,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四、以读促写,以写促悟
诗歌第三节,按读法二,简单的语意表述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握着笔杆写字”,通俗但没有诗意。诗人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
惊天动地,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运用比喻,采用语言的陌生化手段,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请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自选本体和喻体,写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五、知人论世,强化理解
、齐读全诗。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用简明的话语表述。(让学生大体把握全诗
内容)
生: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穷,“我”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信念的源泉等。
该诗写于年,当时的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你对作者对现实的失望甚至绝望能理解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