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音乐人音版教科书中,音乐欣赏课已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欣赏教学在教材中占据很大的学习板块,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美的能力。可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作品欣赏课,也有少数的声乐作品欣赏课也可以利用画图形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对作品旋律的理解。一首简单的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很明显段落划分和高潮的出现,没有必要画图形谱来帮助分乐段,因为画图形谱是对理解作品的一种辅助形式,而不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须的环节。
(三)运用
思维导图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作品的框架结构,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作品内容也更加直观,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作品进行梳理,找出作品的主题乐句,进行重点引导。将欣赏作品的内涵知识以一种视觉化、简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背景、情感及音乐元素,方便学生找出相关内容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挖掘音乐欣赏中蕴含的思维导图
我们不要把音乐欣赏作品想象得过于高深,教孩子们学习欣赏音乐,也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作品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感受艺术的美。
(一)背景
修订后的教科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从低、中年级主要以单一性的曲目,如:三年级下册《空山鸟语》《猜调》等,四年级上册《兵乓变奏曲》《节日舞》等。没有时代背景的曲目,老师在设计时很少介绍曲目的背景,更多的是跟着音乐边唱边跳、编动作表现歌曲。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欣赏曲目的也推进到更高一个层次,如:五年级上的《嘎达梅林》《思乡曲》等,六年级上的《黄河颂》《波斯市场》等。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少不了背景的介绍。背景介绍可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与理解。
(二)曲式结构
即曲目的构架,在中段学习时以听主题旋律为主,如提问,《赛马》第二段旋律在乐曲中一共重复了几次?到了高段,随着欣赏能力的提高层次的推进,曲目欣赏时已经安排好了乐段及每段的故事情节。
(三)乐器
乐器在欣赏曲中的运用,主要指分辨在管弦乐中各主题乐段的乐器。低段欣赏曲中以独奏乐器为主,如琵琶独奏《草原放牧》、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等,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管弦乐欣赏曲,如《陀螺》《打字机》等,如在五年级上册《晨景》已要求说出主题音乐的旋律是由哪件乐器主奏的?所以,在四年级上册开始老师可以以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和分辨所演奏的乐器,并为后面其他形式的思维导图打下基础。
(四)音乐元素
低段欣赏曲中主要以速度的变化的分辨来感受作品的情绪。如三年级上的《空山鸟语》《木偶的步态舞》。高段中需要学生掌握乐曲中有哪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主题乐曲每次出现在音区、音色、速度及伴奏上有什么不同?如五年级上的《嘎达梅林》《晨景》等。
三、引导学生深刻经历思维导图的过程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开展思维导图的教学。这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背景、曲式结构、乐器、音乐元素都应该围绕“思维导图”的创作为目标,教师要巧妙引导,采用丰富的形式,追求作品的内涵。
(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根据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社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