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玛丽
1909年伤寒玛丽在报纸上的插图
(Typhoid Mary)本名玛丽·马伦(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爱尔兰人,1883年独自移民至美国,是美国第一位被发现的伤寒健康带原者。玛丽 胸导管 ↓ 血循环(潜伏期为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 ↓ 肝、胆、脾、骨髓
↓
病程第1周 血循环(第二次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初期症状) ↓病程第2-3周 肝(肿大)、脾(肿大) 细菌大量繁殖
胆、骨髓(红髓充血) (极期症状) ↓ 回肠→回肠致敏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繁殖 ↓
病程第2周 淋巴结坏死 ↓ 出血病程第3周 坏死组织脱落→溃疡 穿孔 ↓病程第4周 粪便 愈合不留疤痕
伤寒杆菌→胃→回肠→回肠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繁殖
当前10页,共36页,星期一。
病 理
伤寒杆菌
脂多糖内毒素
单核-吞嗜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IL-1、THF)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休克和白细胞减少
重要的病理概念
*伤寒细胞:吞噬了伤寒沙门菌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聚集成团的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当前11页,共36页,星期一。
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临床分期
1、初期(病程第1周):
①发热:缓慢阶梯上升、伴畏寒
②类流感样症状:乏力、咽痛、全身不适。
③消化道症状。
④肝脾肿大。
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感染量以及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波动范围3-60日,平均 7-14日
当前12页,共36页,星期一。
①持续高热:稽留热多见,无抗菌治疗可持续2周;
②神经系统症状:伤寒面容
内毒素作用下引起的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严重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
③相对缓脉:内毒素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相对缓脉(T每升高1oC,P应加快15-20次)。
④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第7-14日出现,直径2-4mm、压之褪色,位于躯干,分批出现,经2-4日自行隐退。
⑤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便秘(多见)、腹泻、右下腹压痛。
⑥肝脾肿大:多数具有轻度的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2、极期(第2-3周):
当前13页,共36页,星期一。
3、缓解期:
时间:病程第4周;
T开始下降,症状、体征好转。
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是肠出血、肠穿孔。
4、恢复期:
时间:病程第5周。
T正常,症状、体征消失。
临床表现
当前14页,共36页,星期一。
典型伤寒自然病程示意图
当前15页,共36页,星期一。
1、轻型
①毒血症状轻,病程短,恢复快;
②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
③多见于儿童、早期治疗有效和曾接种过疫苗者
2、迁延型
①初期表现欲典型伤寒类似,但发热更持久(长达5周或数月)。
②热型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
③肝脾大明显。
④多见于患有血吸虫病、CHB或胆道结石的慢性病患者。
3、暴发型
①发病急,毒血症状重,可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
②常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肠麻痹、肝炎或休克。
③预后凶险,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
4、逍遥型
①症状不明显,部分因发生肠穿孔或出血而被确诊;
其他类型:
临床表现
当前16页,共36页,星期一。
临床症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