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 寒
第一页,共一百零四页。
概 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终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
四、临床表现及临床类型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l0d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典型伤寒病程:
1. 初 期2. 极 期 3. 缓解期 4. 恢复期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1. 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d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2. 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1)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d。
(2)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2. 极期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1)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2)耳鸣、听力减退;
3)重者可有谵妄、抓空、昏迷;
4)合并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第三十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2. 极期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即桡动脉触诊时,每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系末梢血管受内毒素影响而扩张所致。
第三十一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2. 极期
(5)皮疹:于病程7~13d,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的皮肤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一般在10个以下,约2~4d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2. 极期
(6)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开始,常可触及肝脾肿大,通常为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伤寒玫瑰疹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伤寒玫瑰疹
第三十五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伤寒玫瑰疹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伤寒患者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腹部平片
伤寒合并支气管肺炎
第三十七页,共一百零四页。
(一)临床表现
3. 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仍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
4. 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第三十八页,共一百零四页。
(二)临床类型
1. 普通型 具有前述临床典型表现者。
2. 轻型 发热38℃左右,病程短,全身毒血症状轻,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及儿童患者。
第三十九页,共一百零四页。
(二)临床类型
3. 迁延型 起病初与典型伤寒相似,发热持续不退,呈弛张热型或间歇热型,热程可迁延1~2月,甚至数月之久。肝脾肿大明显。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4. 逍遥型 病情轻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可因突然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
第四十页,共一百零四页。
(二)临床类型
5. 暴发型 起病急骤,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肠麻痹,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DIC等表现。如未能及时抢救,常在1~2周内死亡。
第四十一页,共一百零四页。
(二)临床类型
6. 小儿伤寒 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病程较短,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少。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情较重。
第四十二页,共一百零四页。
(二)临床类型
7. 老年伤寒 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常易出现虚脱,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严重,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慢,病死率较高。
第四十三页,共一百零四页。
(二)临床类型
8. 复发与再燃
(1)复发:是指有些病例在退热后1~2周再次出现临床症状,血培养再度阳性。偶可复发2~3次。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并发症较少。
(2)再燃:是指部分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末下降至正常时又重新升高,5~7d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