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王阳明教育思想探析.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阳明教育思想探析.doc

上传人:林之孝 2022/5/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阳明教育思想探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阳明教育思想探析
雷红霞 摘 要: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独特。他注重道德教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与弟子平等相待,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
王阳明还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批判。他说:“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王文成全书》卷七)王阳明认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致力于辞章记诵,着意于追求功名利禄,结果偏离了圣贤之学,丧失了明伦之意。因此,在讲学、办学时,王阳明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把“尊德性”放在首位,教育弟子们做一个有良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人。
三、“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教育理念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王阳明学说的思想内核,贯穿他的一生。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要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探求、践行成圣之道,他提出了“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著名论断。圣贤人格是儒家的理想追求。孔子认为,圣人的智力和知识与生俱来,是先知先觉者,一般人是无法达到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认为,圣人是仅次于神的人,“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朱熹对人的理解是:“圣人万善皆备,有一毫之失,此不足为圣人。”孔、孟、朱熹所说的圣人都高高在上,无法企及。而王阳明却认为圣人和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次,王阳明和弟子于中、谦之(邹守益)在一起,他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说着,看着于中,“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觉得圣人标准太高,不敢当。王阳明说:“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还是不敢接受。王阳明说:“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王阳明在艰辛的人生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深对圣人的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一天,他的学生王艮出游回来,王阳明问他看见了什么,王艮说:“见满街都是圣人。”当然,满街都是圣人,并非是说人人都现实的是圣人,而是说人人都潜在的是圣人。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的答案是:“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他认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良能”是成为圣人的根本条件,只要人人都能除去私欲的蒙蔽,恢复良知,并推致良知,通过不断地学习、磨炼,就会具备圣心,成为圣人。王阳明认为,要成为圣人,就要在“心”上下工夫,只有去了私欲,心就明亮了,就能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对朋友诚信,对国家尽忠。
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王阳明一生收徒讲学,门下弟子众多,其中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官僚士绅;既有青年才俊,又有垂垂老者。他们的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王阳明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他说:“天之于物也,巨微修短之殊位,而生成之,一也。惟技也亦然,弓冶不相为能,而其足于用,亦一也。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仲尼之答仁孝也,孟氏之论货色也,可以观教矣。”(《王文成全书》卷七)这表明,天之生物,大小长短各不相同,但都有各自的用处。社会上的诸多行业、技能,也千差万别,“不相为能”,但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