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doc

上传人:十二贾氏 2022/5/1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丁海东 【摘要】游戏既是一种活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基于游戏存在的这种双重维度,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游戏可以作为早期教育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在它可以作为一种精神而渗透于儿童教育的全过程,由此呈现出工存在的双重维度决定了游戏教育价值的双重维度:一是游戏作为活动存在的工具价值,二是游戏作为精神存在的本体价值。


游戏的工具价值体现在把游戏作为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手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决定了那种抽象的言语讲授或说教、静坐静听式的“上课”、集体统一的规范化教学不是适合幼儿的教育形式。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应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游戏一旦成为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便毋庸置疑地赢得了在教育教学中的手段性价值或工具价值。
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或手段,游戏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诸多方面。从宏观而言,它将凸显学前教育在形式上的特色及其独特规律。正是由于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幼儿园教育才成为不同于成人教育的独特阶段,并由此而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适合早期儿童成长的背景与教育氛围。在实践中,寓教育于游戏的活动形式无疑是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和成人化的方法论策略。而且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载体,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便获得了和谐和整合性实施的可能途径。从微观而言,采用游戏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既有助于构建一种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也有助于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游戏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给予教师回归童心、亲近儿童,并密切师幼情感联结的空间与机会。也正是在游戏中,幼儿个别的、小组的以及集体的活动得以开放,从而确保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游戏作为本体的存在,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绝不会仅是一种表层的活动形式。可以说,游戏一旦被视为童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便成为儿童天性和童年精神的代名词,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这样,游戏对学前教育也就有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意义。
首先,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法则。游戏的精神存在乃是儿童天性的表达与呈现。正是因为游戏精神贯穿整个儿童期,游戏才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无需外力驱使而频频自发的基本活动。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天性,是儿童的神圣权利。保障这种权利应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个体越是处于幼年时期,其童年特质就越是浓郁,因此更应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顺应。可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与表达以及对游戏活动的参与,无疑是儿童教育遵循自然法则、关照童年天性的方法论原则。任何无视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精神的幼儿教育教学,都势必压制甚至窒息儿童的天性。
其次,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观照童年文化的视角。任何特定的文化都根植于特定的精神取向。游戏精神贯穿于整个儿童期,渗透于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中,由此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童年文化。作为童年文化的表达与呈现形式,童话、涂鸦、梦想、假扮、好奇中的科学探索、哲学发问中的困惑、率性而为的幽默、夸张与顽皮,乃至儿童的言行,无处不蕴含和洋溢着游戏精神。于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游戏成为生成童年文化的灵魂与内核,成为编织童年文化的线索或脉络。不妨说,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游戏文化就是童年的文化。学前教育要营造一种适合儿童成长的情境与氛围,寻求一条契合和照应童年文化的路径。
在现代儿童教育中,以游戏作为观照童年文化的视角,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今天的儿童正面临着一种被现代人文学者称为“童年的消逝”的生存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是儿童的文化越来越游离于游戏精神。一方面,被现代高档居室“囚禁”的儿童一旦沉浸于电视媒体和完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便远离了自然与乡土,远离了口耳相传的童话与民谣。另一方面,儿童被驱使着超前步入由成人逻辑与理性标准主导着的生活轨道,其童年自由的梦想与诗意的人文情怀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儿童教育,特别是面对人生幼年的学前教育,亟需承担起保卫童年、保卫游戏的时代使命,通过对儿童的游戏精神与童年文化的观照与呵护,架起一道确保儿童免遭成人理性文化过分侵扰从而安全度过漫长童年期的屏障。
再次,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条向童年生活回归的道路。游戏作为儿童精神的一种存在,实质上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童年的生活是一种不断游戏着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年期与游戏期成为同一个概念。虽然未必就如生物学家格鲁司()所坚持的那样:“儿童不是因为年幼才游戏,而是因为他们要游戏,所以才给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