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华侨对侨居国的贡献
一、东南亚华侨小商贩的经济活动及其作用
历史上华侨经济多以商业为主,而华侨商业又以小商贩著称。它包括零售商店、小杂货铺、市场摆滩、趟街串巷以及在乡村叫卖的小商贩等。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作用之大,是任何别的经济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一)华侨小商贩在华侨人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1、印度尼西亚
14-15世纪间,印度尼西亚华侨小商贩已在沿海城市进行贸易活动。据估计,每年从中国到印尼的小商贩约为一千人,其中一些人定居下来,传衍后代。
1、印度尼西亚
17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平均每年就有5艘中均每年就有10艘。这一时期来到巴城的中国人,他们的身份大都是小商贩,他们大都是跟着大商“浮海贸易”而来的。据1625年2月24日《巴城日志》发表的报告,由泉州开来的一艘中国商船,共载480人,除40名商人和80名船员水手外,“随船同来的260人,都是肩挑中国瓷器到处叫卖的小商贩。”
在18世纪中叶,巴达维亚华侨从事商业者约占华侨总人数的22-26%
1、印度尼西亚
1893年荷印华侨商业人口为38890人,%,其中中小商贩为25927人,占从事商业人数的三分之二。
据荷印政府中央统计局《1930年人口调查》的资料,1930年在爪哇和马都拉华侨182884名从业者中,从事商业的有105445人,%,而其中单经营杂货零售及小商贩就有49397人,%。
1959年统计,全印尼由华侨经营业员的零售达83783家,其中半数以上散布在各地乡里民间,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菲律宾
马尼拉涧内(八连)是华侨零售商业和手工业中心。1797年马尼拉涧内有华侨3000人。
1828年,菲律宾全境华侨5703人中就有5279人居住马尼拉和东杜,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商贩和手工业者。
1938年,华侨占菲律宾28省(不包括马尼拉)全部零售商人的43%(菲律宾人占30%;美国人占9%;日本人和西班牙占7%)
1948-1949,菲律宾群岛共有华侨零售商店11300余家(菲律宾人有53260家,美国人140家,印度人188家),%。
(二) 华侨从事小商贩的原因
从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小商贩活动的发展变化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为一个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另一阶段。
1、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地区后,那些经营海上贸易(包括对外贸易和岛际贸易)的华侨商人(包括小商)逐渐定居在沿海城市及地区,从而使华人海上贸易逐渐减少和衰退,华侨小商贩的活动因此得到了加强。
1、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
1)垄断贸易
2)适应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
2、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
从19世纪初开始,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华侨小商贩的人数有较大量的增加,活动领域也由原来的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深入到内地的广大乡村。
A、从东南亚地区考察
(1)自19世纪初以来,东南亚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封建的自然经济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2、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
(2)东南亚各国都是以小商品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生产分散,消费分散,而小商品生产的产品只能是手工业品和当地农产品。
(3)西方殖民当局的改革的影响
a、禁止华侨拥有土地
b、废除通行证及居住区域的限制
(4)东南亚地区居民存在“轻商重农”观念
2、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
B、从中国移民条件考察
(1)华侨的经济状况
(2)华侨社会组织结构
(3)华侨喜欢从事小商业的动机
(二) 华侨小商贩的经济作用
1、满足城乡人民需要,为买卖双方提供便利
2、华侨小商贩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城乡经济交流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