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36例临床治疗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36例临床治疗体会.doc

上传人:住儿 2022/5/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36例临床治疗体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36例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对36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治愈后的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36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7例患者行上、下切口贯通引流,13例患者单纯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清洁换药,结合全身抗感染等治疗。 急性乳腺炎不同时期的治疗 急性乳腺炎早期、脓肿未形成之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一般在门诊经保守治疗即可治愈。本组所收治6例早期乳腺炎患者均有局部症状较重伴全身发热的特点。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注意休息,清洗乳头,将凹陷乳头吸出,及时排空乳汁,局部25%硫酸镁外敷,微波照射,扩张末端输乳管,全身抗感染治疗等。根据我院脓肿切开引流术细菌培养结果采用抗厌氧菌和需氧菌作用较强且价廉的抗生素作为全身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通过综合治疗一般可控制炎症的发展,避免脓肿形成。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以后,除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加重外多伴发热、寒战、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表浅脓肿由内向外破溃,深部脓肿除缓慢由内向外破溃外,也可穿至深部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可并发败血症。此时应及早切开排脓,通畅引流是治疗乳房脓肿的关键。关于脓肿切开时间、部位、切口长度、麻醉方式、术中注意问题、引流材料选择、术后换药、抗生素应用等。①切开时间一定要在脓肿形成以后。对于浅表及较深部位脓肿,脓肿形成后局部多有波动感或应指感,深部脓肿波动感或应指感不明显者可借助B超或穿刺证实。切开过早除对机体造成损伤,还可导致切口感染,不利于炎症消退;切开过晚可造成组织破坏过多,形成多房或较大脓肿,增加败血症机会;②切口部位依据脓肿的部位而定。乳晕下脓肿作乳晕下缘弧形切口以防损伤乳腺导管,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作乳房下部弧形切口,其余部位脓肿大多选择波动或压痛明显处作以乳头为中心的辐射状切口,5 cm以上大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加对口引流切口以方便术后冲洗脓腔,通畅引流;③切口长度一般为脓腔的1/2~2/3,能看清脓腔底部达到低位引流目的,不必按常规作与脓腔等大引口,以免引起过多组织损伤,并无引流不畅之虞[2];④麻醉方式:本组脓肿切开引流30例,局麻25例(1%利多卡因),局麻加基础5例(1%利多卡因加哌替啶)。浅表脓肿及直径小于10 cm较深部位脓肿多选择局麻,直径大于10 cm的脓肿、多房性脓肿、乳房后脓肿及部分对局麻有恐惧心理不能克服者选择全身麻醉;⑤乳腺脓肿切开引流应充分掌握时机,应在脓肿完全成熟,局部炎症相对局限时切开,切口中心投影应与脓腔中心重叠,切忌切口切入乳晕,以免发生乳瘘。引流材料多选择凡士林油纱或呋喃西林、雷氧诺尔纱条。术后第一次换药视渗出情况,一般在4 d后换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后每2~3 d换药。
病因 ①细菌的侵入,乳汁的淤积和机体抵抗力的下降是急性乳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沿淋巴管蔓延至腺叶间和腺小叶的纤维脂肪组织引起蜂窝织炎;;②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比如乳头内陷、乳头过小,影响乳汁通畅,或在妊娠之前就患有乳腺小叶增生、慢性囊性乳腺病等乳腺病,使乳管不通畅或阻塞。乳房护理不当:乳汁分泌过多或宝宝的食量过小,或乳汁滞积时间过久或乳房受压使软组织损伤均会导致排乳不畅,或排乳后未将残留的乳汁排出;③机体免疫力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