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5,04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5/3 文件大小:4.9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2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对正电流的I所有可用值,晶体管Q1的集电电路电压增益。电路图如下:
3)输出级电路
R14是1kΩ电阻,将发射极输出跟随器Q4与信号输出端隔离开来。必要时,R14可选用更低的电阻,但如果R14过低,则大电容的连接电缆会使Q4进入寄生振荡。
电路图如下:
4)自动增益控制部分(AGC)即反馈电路
Q6构成衰减器的可变电阻部分。Q5为Q6提供集电极驱动电流,Q5的共射极结构只需要很少的基极电流。电阻R17决定了AGC的释放时间,其阻值可以选大些,从而能够有较长的AGC释放时间。电阻R19用于限制通过Q5和Q6的最大直流控制电流。
当把大的C3值和Q6最小微分电阻作比较时,即最大信号波幅在完全控制下,其电抗对最低频率信号频谱成分而言是可以忽略的。D1和D2构成一个倍压整流器,它从输出级Q4提取信号的一部分,为Q5生成控制电压。这种构置可以容纳非对称信号波形的两极性的大峰值振幅。电阻R15决定了AGC的开始时间,若与C6组合的R15过小,则是反馈传输函数产生极点,导致不稳定。
为确保对高频信号的良好响应,D1和D2可以使用肖特基或快速PN硅二极管。
电路图如下:
5)9V稳压源电路

1)已完成的基本功能
本实验所完成的电路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50mVrms,即40dB动态范围。在这个输入范围内,输出电压的变化不超过5dB。
2)主要测试数据
VI(mV)
VO(mV)
f(Hz)













100
686
704
718
725
732
735
744
753
765
777
787
799
810
500
665
693
711
722
729
735
744
755
767
776
789
800
809
1k
665
691
712
723
731
737
746
757
769
777
791
802
811
2k
669
695
715
725
732
738
747
757
770
776
789
804
813
3k
668
695
713
723
732
737
746
757
769
778
792
803
812
5k
662
693
711
722
729
736
744
755
767
775
788
798
807
部分波形图:
3)测试方法
,输入端接正弦输入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信号,并用交流毫伏表测量输入输出的信号电压的有效值记录输出电压的有效值。
~5000Hz的范围内改变频率值,重复上述过程。
七. 故障及问题分析
故障1:输出波形混乱。
问题分析:第一次连接的电路混乱,同时由于对面包板内部连线了解的不够清晰,不小心将部分元件短路掉了。
解决方法:通过原理图,在纸上大致模拟画出在面包板上对电路元件的排布,再重新连接电路,问题得以解决。
故障2: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时,发现电路的输出信号始终随输入变化而变化,完全符合线性关系。
问题分析:经检测,Q3的输出波形会失真,说明放大倍数很大,即互补放大电路部分没有问题,由此可知在负反馈电路部分出现了错误。
解决方法:通过对每个器件管脚输出波形的检测,一段导线两端的波形并不一致,由此发现面包板的短路问题,导致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失效。经改变导线在面包板上的位置后,问题得以解决。
故障3:输出波形不稳定,且当输入达到要求范围内的一定数值时,电路不能实现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了。
问题分析:故障现象与课本中学习的三极管进入线性区与否的差异十分类似,而我所连接的电路中,某些三极管的管脚间距过大,可能导致与面包板的接触不良,因此怀疑问题出在三极管上。
解决方法:将部分三极管重新排布后,问题得以解决。

1)测试数据分析:在实验要求的频段内,,即40dB的动态范围时,输出大约只是从660mV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