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中庸读书心得800字.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庸读书心得800字.docx

上传人:芝士酒是力量 2022/5/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庸读书心得800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中庸读书心得800字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熟悉。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认真观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好像有利于自己的胜利。
4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行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意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行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读后感3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慢慢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6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给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进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全部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白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法规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简单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掌握,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解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常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由于效果的“和”打算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行更易,不是别的不行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行更易。今日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日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日没有难过的事,所以没有悲伤;今日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兴奋,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状况这种境界叫“中。
7
《中庸》还阐述了学****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坚韧的学****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中去。
中庸读后感4
从开头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消失,于是慢慢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凡。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好像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养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觉,这样的思维方式好像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