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风光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如今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风光?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风光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风光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5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答复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假设有假设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风光,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如今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答复以下问题。
6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答复)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答复)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确实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
6
──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清楚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欢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欢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欢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考虑.)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答复)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欢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欢这黄昏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玩耍,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
8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