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课程目的
学生可以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可以理解“月"这种意象在诗词中的意义
学生可以赏析本词,体会词人的情感和词的美感
课程重难点
重点:“月"这种意象在诗词中的意义
难点:赏析本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课程目的
学生可以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可以理解“月"这种意象在诗词中的意义
学生可以赏析本词,体会词人的情感和词的美感
课程重难点
重点:“月"这种意象在诗词中的意义
难点:赏析本词说出“苏轼《水调歌头》一出,其余尽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师生讨论法
课前准备
Ppt,《水调歌头》朗读和演唱音频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我寄愁心和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这几首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思乡怀人。这是诗歌的一个永久母题,而月亮那么成为传载这一母题的固定意象,她
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绪、太多的牵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被称千古绝唱的咏月咏中秋作品,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清朝的词评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这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明月几时有》。
二、课文分析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和欧阳修齐名;诗歌和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和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和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非常丰富。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和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 一)、情感体会,初识中秋月
自读,朗读,听读相结合,体会词人情感。
同学们用一两个词形容你听后的内心感受
生:凄凉 忧伤 悲伤 哀愁
2、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诗人在怎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中秋,大醉
(通过本问题来梳理小序在词中的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目的,写作背景扽)
(二)再读,深化中秋之月,走进词人内心世界
?
上阕:
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展分析。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说明作者思索的深化,彷徨的心态.
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答复,显得不非常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