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5/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珠海市拱北中学 刘芳
【课文品读】
无理和有理相融 感性和理性共辉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也有当代学者把东坡的《水调歌头》称之为“中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珠海市拱北中学 刘芳
【课文品读】
无理和有理相融 感性和理性共辉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也有当代学者把东坡的《水调歌头》称之为“中秋第一词。”其在词这个艺术领域里,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关于这首词的妙处,夏承焘、袁行霈等大家也已做过精妙的赏析,这里借用孙绍振先生的复原法,对作品的“无理”和“有理”进展细读,以请教大方之家。
由于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比较感性的、抒情的,所以我们往往不能用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和生活逻辑来解读文学作品。虽然,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其实也符合科学客观标准,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但大多数文学作品是不合情也不合理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人比黄花瘦”;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调歌头》是丰富的,他既有“无理"之趣,也有“有理”之思.
我们不难发现词中的“无理":
“明月几时有?"这问题问得无理,“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场有的?”在科学还不兴隆的古代,这样的问是不会有答案的。
“把酒问青天.”问的对象很无理,问的是青天,青天不能考虑不能说话,作者知其不能答复还在问,这太无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个问题本身也很无理,宫阙连存在都还要疑心,更不用说宫阙里是否有纪年。
“乘风归去”很无理。首先是归的地方,宫阙本不存在。其次是归的工具,居然是“乘风”,无理得让人担忧。
“高处不胜寒",担忧很无理,不想归去是因为担忧高处太过寒冷,寒冷了有方法可想的。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怨月很无理,月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然的事,哪里会认识你苏东坡呢?
可细品之,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无理"背后的兴趣和意味.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妙在暗示了作者当时已经喝得醉醺醺了,为什么会醉呢?由于仕途不顺,降职外放而生人生短暂之感,故而问月从何时来的,以月之长久来暗示人生之短暂。
“把酒问青天”妙在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非凡的气魄,把读者的视线一下子就拉近了苍茫的宇宙,显得气势宏大、视野开阔,从问月自然转到问天,为下面问“天上宫阙”作铺垫。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妙在外表上好似是赞美月宫,却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意味。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假设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如今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似已经过了几百年。虽然他贬个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乘风归去”妙在用词潇洒,好似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写出了作者精神上的极度放松,也暗示了作者想回朝廷、积极进取的心态。
“高处不胜寒"妙在一语双关,巧妙暗示作者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的微妙心境,引出真正的理由是在人间可以“起舞弄清影”,自由自在,逍遥快活。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妙在作者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