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晓平
(潼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一、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的设置和选择原则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五、实施建议
六、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七、教学方法
一、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
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内容的设置和选择原则
。
,以活动为主线,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体现地域特色。
5. 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2)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 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用途。
(4) 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5) 在使用信息产品、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时,能自
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理解不恰
当应用带来的后果;了解知识产权的简单知识,
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学
会规范的论文、著作、网络资料等不同资料来源
的引用方式;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知
道如何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中保护自己信息资料和
人身安全。
2. 探究和初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 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 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计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需要,设计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方案。
(3) 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认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4) 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复制、移动、搜索;常用硬盘管理功能;设置安全与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3. 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 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 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形式的异同点。
(3) 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信箱和反垃圾邮件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