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演示文稿.ppt

格式:ppt   大小:1,037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演示文稿.ppt

上传人:qinqinzhang 2022/5/5 文件大小:1.0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演示文稿.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二十二页。
优选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二页,共二十二页。
目 录
一、城市内涝相关概念
二、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三、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
四、中国城市内,更为关键的是,城市给排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巨大,并且这些投资并不能给所在地区带来后续的GDP增长。
Page10
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缺陷
其次,城市老城区管道改造由于牵涉到众多部门,电信、给水、燃气等管线都位于排水管道内,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网需要众多部门协调合作,多部门协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并且管道开挖会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所以在老城区进行管网改造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多种原因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对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的态度不积极。
第三,给排水管道不像其他建筑,其质量检验难度较大,由于管线埋在地下,其设计施工监督比较困难,只有在出现多年一遇的暴雨时候才能证明工程质量的好坏,而等到出现多年一遇暴雨的时,或许已经过去多年,工程早就验收结束,这时候追究责任就变得困难重重。
Page11
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局部降雨增加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导致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另外,城市中的建筑多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它们的比热要比绿地低很多,因此相同的热量摄入会导致温度上升更多,再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气结层不稳定,引起热力对流。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降水。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碍降水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降雨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
Page 12
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
,径流系数升高
城市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导致城市可渗水地面逐渐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汇集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城市低洼地带容易积水,根据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φ q A 。
公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 φ为径流系数;q为暴雨强度;A为汇水面积。在汇水面积和暴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面的径流系数越大,雨水流量就越大。
根据相关试验,在1h内新、旧沥青路面的降水损失分别仅为草地的6%和12%,分别为裸露地面的14%和26%;而屋面的降水损失量更小,一般仅为1mm左右。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做如下估计:如果流域内城市不透水面积达到城市面积的20%,只要在3年一遇以上降水强度时,~2倍,内涝危险系数迅速提升!
Page 13
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增加,许多城市纷纷填湖造地,围湖造田。造成许多天然水面面积锐减。如建国以来鄱阳湖,洞庭湖的面积均出现大幅度萎缩,湖泊调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湖底淤泥的增加导致蓄水容量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其调蓄能力。其他小面积池塘的减少更是不计其数,量变必然引发质变,后果不堪设想!
Page 14
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
Page 15
三、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
危害1
危害2
危害3
城市内涝
带来
严重的
公共
卫生问题,
甚至
疾病。
城市内涝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转失灵,甚至部分瘫痪,不仅不利于出行,而且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明显增加。
城市内涝
可能引起
社会秩序短时间的混乱恐慌,
威胁到人民
生命和财产
安全。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四、中国城市内涝的严峻形势
Page 16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Page 17
五、国外城市排水系统典型案例
日本东京
荷 兰
法国巴黎
德 国
英国伦敦
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
1. 日本东京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政府规定,在新开发的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m3的雨洪调蓄池。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防止城市内涝灾害。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还建有地下河,直径10 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达200~300m3/s 。(右为东京地下排水系统)
Page 18
第十九页,共二十二页。
2. 德 国
为提高城市排涝能力,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