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文档名称:

XX隧道一级安全技术交底.docx

格式:docx   大小:175KB   页数:5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XX隧道一级安全技术交底.docx

上传人:niupai21 2022/5/5 文件大小:1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XX隧道一级安全技术交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XX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XX隧道属特长隧道,设计为双洞六车道,隧道左线全长50层(尘)自燃爆炸

洞内初支变形开裂

环境破坏

3)初始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各种风险事件的初始风险评估结论,引起塌方、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燃烧与爆炸、"S气体中毒与燃烧(爆炸)、涌水(突水、突泥)、大变形、环境破坏等风险事件的风险源主要存在于进出口浅埋段、岩溶与岩溶水、岩溶极发育段(背斜核部)、断层破碎带、盐溶角砾岩段、石膏地段、煤层与采空区段。因此,本报告主要针对各种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采取如下初始风险控制措施:
(1)***燃烧、爆炸与H2S气体中毒风险控制
1. 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HS工区超前预报主要采取地质调查法、物探法、钻探法三种手段。
2. ***、H2S气体监控检测
采用人工和自动监控检测系统,即采用人工移动式检测和矿井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分别对隧道洞口、二次衬砌施工作业面、仰拱与仰拱填充作业面、敷设防水层处、开挖工作面、距开挖工作面20m回风流处、局扇附近等地段进行监控。
3. 结构封闭
a隧道二次衬砌均采用气密性混凝土,混凝土透气系数不大于10-11cm/s。
b环向施工缝采用全环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全环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混凝土界面剂+衬砌内表面施工缝处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抹面。纵向施工缝采用外贴式橡胶止水带+中埋式制品型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混凝土界面剂+衬砌内表面施工缝处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抹面。
c高***与***突出段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间全环设置***隔离层和闭孔型泡沫塑料垫层。
4. 引排
a正洞衬砌***隔离板背后设置环向盲管,两侧边墙脚各设一根纵向HDPEDN/ID100打孔双壁波纹管将衬砌背后水气混合体引入水气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气体引入沿弱电电缆槽布置的DN83专用煤气管排出洞外,在洞口处引至洞顶地面释放,***排放管排气口高出地面10m并接地处理以防雷击,接地电阻不得大于5Q,其周围20m内禁止有明火火源与易燃易爆物品。
b加密H2S段的环向盲管布设密度(每3m一道),使H2S气体尽快溶于水并通过环、纵向盲管与横向导水管引排至中心深埋水沟。
加强施工通风,施工通风采用连续不间断通风。在第一条车行横通道贯通前,施工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贯通后采用巷道式通风。
5. 煤与***突出工区、高***工区施工中所用的电气设备和施工机械均采用防爆型,并配置独立双回路电源。
6. 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对***、H2S的安全防护。
7. 在H2S含量高的地段必要时通过注浆封闭周边围岩裂隙,防止有害气体渗漏。
8. 与时对开挖面进行喷混凝土圭寸闭,减少或堵塞硫化氢气体的渗入。
9. 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
成立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危险源风险评估督察组、现场抢救组、技术处理组、后勤供应组、善后工作组、事故调查组等专业组,同时备齐应急物资。
(2)煤与***突出控制
受F1、F2和F4斜冲压扭性逆断层影响,隧道两次通过K8K6、K4与K3煤层,其中K4煤层为太来煤矿主采煤层,K6和K8煤层为大田煤矿的主采煤层,K2、K6煤层为刘家沟煤矿的主采煤层。根据煤矿开采经历和《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关区2011年度矿井***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知,隧道上跨的刘家沟煤矿(开采K2和K6煤层)和穿越的大田煤矿(开采K6K8煤层)(2011年升级为煤与***突出矿井)被鉴定为煤与***突出矿井,太来煤矿(开采K4K6煤层)为高***矿井,由此初步推断龙潭组(P2I)的K2、K8煤层具煤与***突出危险,K6煤层采后***,煤尘爆炸指数21〜23%,煤层自燃发火期4〜6个月。其余煤层应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进行评估与鉴定确定。龙潭组中所有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和煤层爆炸性。
所以隧道中部段(段须加强超前预报、煤与***突出评估与鉴定、揭煤防突措施等工作。
1. 煤与***突出的基本方针: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
2. 主要措施: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3. 揭煤防突各作业步骤与要求
a超前地质综合预报
b煤与***突出鉴定:突出煤层的鉴定由业主委托具有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
c区域性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预测指标为煤层***压力和含量,当***压力》***含量》8m3/t时判定为突出危险区,应采取区域防突措施。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应连续进行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