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潼关谭嗣同翻译 ] 潼关谭嗣同
潼关谭嗣同篇 ( 一 ): 有关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有关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赏析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李绅:《悯农》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曹操:《观沧海》 )
常恐秋节至,
潼关谭嗣同篇 ( 三 ): 唐诗三百首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赏析
许浑 ( 生卒年不详 ) ,字用晦 ( 一作仲晦 ) ,唐代诗人,润州 ( 今江苏镇
江 ) 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唐代诗人,长于律诗,多登高怀古之作。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去都城长安,途经潼关,登临驿楼,极目远眺,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为人传诵的五言律诗。
赏析一:首联交待了时间和事件。红叶萧萧,长亭向晚,饮酒一瓢。这也
给全诗定了感情基调,落叶言秋本就感伤,更有傍晚时的长亭饮酒,岂不是让羁旅之人愁上加愁
百无聊赖的诗人登高望远,山高河阔尽收眼底。颔联和颈联便是写诗人登驿楼的见闻。残云笼太华,疏雨罩中条,终不能掩山之高峻之势。树色苍莽,终要随关城远去。河浪滔天,终要奔向大海而无迹。“残”“疏”二字再次强
化伤秋之情,“归”“过”“随”“入”四字用得精当,使所写景物极具动感。此四句不仅形式工整,音韵和谐,而且极能调动读者的感觉,令诗句灵动震撼。
博取功名本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诗人当然不会脱此窠臼,可面对壮丽山河,顿感人之渺小 ( 此是本人臆测 ) ,此行能否得志也未可知,所以尾联中诗人点出自己仍要“梦渔樵”,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并非专为功名富贵而去“帝乡”,这实际上是诗人的一种自慰,更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这样含蓄、伤感地写自己的求仕之路的,在本人看来,在古诗中并不多见。
赏析二: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 ( 今属江苏 ) 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
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 ( 清代吴汝纶语 ) 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