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曾燕华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才能目的: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曾燕华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才能目的: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的: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才能,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顺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聚,要么暗示着别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妙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需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锋利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考虑: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进步同学的听读程度。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