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道家老子“私”论.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家老子“私”论.doc

上传人:2024678321 2017/3/14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家老子“私”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摘要] 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存在着对道家思想重视不够的倾向, 而且对道家本身的概念也有忽视的现象。因此, 以老子的“私”为切入口,通过“私”与“身”的联系,以及“身”与“我”、“吾”实际相同的使用例,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不仅“私”的本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偏”相异而表示我自己的意思, 而且在人际关系里, “私”的价值追求取向是“与人己愈多”,这一倾向与儒家形成鲜明的差异。[ 关键词] 道家;老子;私我国以孔子《论语》为中国文化之最的看法, 似乎基本排除了中国文化里其他思想星座的存在价值,这显然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只能说是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儒教化”特点的现实反映。不说别的,《论据》成为中国事实上的《圣经》,并非完全自然筛选的结果所致,其中政治因素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尤其是汉代, 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另一方面, 1815 年至今,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西方受到格外的重视,《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已达 500 多种, 仅次于《圣经》而排列第二的位置。而与儒家思想研究相比, 国内的道家研究要少得多。审视现实的研究, 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许多没有开垦的处女地, 这一现实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切实立足中国文化自身的轨道, 不追逐时尚, 脚踏实地地做好基本的研究工作。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运思之下, 对不为大家所重视的《老子》的“私”做一分析,以就教于同仁。一“私”和“公”作为一对范畴, 这是中国哲学文化本身的内容; 现实生活里公私不分、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等的用语, 自然也是古代文化延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审视老子的哲学思想就不难发现, 它们虽然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但由于在我们今天的语境里, 它们没有太大的价值意义, 因此总是为人所忽视。形成这一现实的深层原因, 关键在于老子“私”和“公”的概念本身,并不具备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的立论基点。换言之, 老子“私”和“公”概念的价值意义, 不在一般意义的理解维度, 而在他自身独有的系统里。因此, 只有在明确了这一前提的情况下,对老子“私”的概念进行揭秘才成为可能。综观通行本《老子》, “公”字一共有 4 例,其中“王公”、“三公”等 2 例不属于这里讨论的范围②; “私”字约有 3例。为了彻底明辨其含义,下面以从“公”到“私”的演进形式来具体进行分析。 1“容乃公;公乃王”关于“公”, 主要集中在“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日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日明。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予》十六章,第 35— 37 页;以下仅标章数)虚静是大道的本质精神, “致”和“守”是人的行为, 显然这里不限于单讲大道, 而主要是张扬统治者与大道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 如果统治者能够对大道采取“致”和“守”的行为对策, 那么, 万物就一定能够得到各自的顺利生长。所谓顺利, 意思是万物在各自本性的轨道上获得合本性特征发展的一切条件,使得各自的生长发展呈现规律性,并实现本性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这里的“复”是复归的意思, 即复归本性的本有轨道而行为。因为在现实生活里, 万物依顺自己本性轨道而生活的事情, 并不是天经地义就能够得到保证的, 往往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而使本应有的发展趋于夭折,诸如老子对“大道废,安有仁义;慧智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 安有孝慈; 国家昏乱, 安有正臣”( 十八章,第 43页) 的感叹, 说明仁义等现实道德的出现,是因为“大道”的虚静状态遭到了破坏; 虚伪的产生, 是因为巧用智慧的原因; 孝慈成为现实的需要, 则是由于“六亲”关系失却协和的要求; 忠臣的应运而生, 是因为国家进到混乱的状态所使。总之, 现实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所以制订了仁义等规范,这人类社会最初的礼仪制度,是形下的有名, 这种“有名”, 其依据不在万物的本性, 而在社会的现实需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更可以推测到“观复”的价值追求。万物旺盛生长, 这是因为他们复返自己本性轨道的结果, 本性就是万物的生命之“根”,依归本性而行为,就能够获得安静的生活,这是自身性命本色的真正回复、回归。万物能够获得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恒常的现象即“常”。所以, 对人而言, 认识这种“常”就是神明的表现, 如果不懂万物的常规而肆意妄为的话, 万物一定会遭遇险恶的境遇。认识明了万物的“常”的神明, 对人益处无穷。具体而言, 认识万物的“常”, 就会包容他物, 包容他物就趋于公正无偏的境地; 公正无偏地行为就能成为民众的领袖而称为“王”, 而一旦成为事实上的民众领袖, 就势必通达天下而毫无阻挡; 畅通天下则势必与大道合德而成为真正的体道者,最终实现与天地同长久的客观效果。显然, “容乃公;公乃王”的两个“公”,显示的意思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