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塞罕坝考察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塞罕坝考察报告.doc

上传人:rovend 2017/3/15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塞罕坝考察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赴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考察报告?——赴塞罕坝林场考察组为了弘扬塞罕坝精神, 学****塞罕坝机械林场( 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由市林业局孟中华局长带队,市直林业局、各县区林业局、造林科、市退耕办、市林业设计院、风景林场参加, 组成 23 人的考察小组。于 10月 18 日至 22 日对塞罕坝林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学****考察期间,塞罕坝林业总场场长及总场全体领导亲自陪同, 安排专人带领考察组深入林区实地讲解、学****塞罕坝林场造林成果、人工林经营作业现场, 参观了塞罕坝林场发展展馆、林业总场场区建设现状, 召开专题座谈会议, 孟中华局长阐述了考察组学****的侧重点, 简单介绍了延安林业发展现状, 塞罕坝林场场长、党委副书记刘春延同志, 全面介绍了塞罕坝林场发展情况,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通过考察学****一是对塞罕坝林场从林业建设环境、林区造林成果、现代森林经营、现代的场部建设, 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是从精神领域, 对植根于塞罕坝 140 万亩的土地, 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 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 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塞罕坝精神有了进一步理解。现就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此次考察学****的主要内容,一是深入现场学****领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二是现场参观、学****塞罕坝林场在近 50 年来的植树造林成果。三是了解学****塞罕坝林场“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模式。二、塞罕坝林场基本情况塞罕坝林场全称为“塞罕坝机械林业总场”。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 意为“美丽的高岭”, 她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 这里就地域广袤, 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 1962 年2月, 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1 、自然地理概况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也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属森林--- 草原交错过渡带, 海拔 1010 — 1940 米。这里冬季漫长且气温极低,最低气温- ℃,河北省的极端最低温即产生于此。夏季不明显,最高气温 ℃。无霜期短,年均 67天。大风天数多, 年均 6 级以上的大风日数 67天, 最多年份达 114 天。是典型的寒温性高原气候,与大兴安岭北坡气候特点类似。 2 、森林资源概况全场总经营面积 140 万亩, 有林地面积 112 万亩, 占全省的 13% ( 其中人工林 88 万亩, 次生林 24 万亩)。林木总蓄积 101 2 万立方米, 占全省国有林蓄积总量的 35% 。全场林木资产总值 42 亿元。 3 、编制、机构与人员情况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局直属国有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制 1349 名,下辖 23 个机关科室, 6 个林场, 14 个直属单位。全场共有职工 1828 人, 其中在职 133 1 人,离退休 497 人。林区共有人口约 5000 人。三、塞罕坝林场发展历程塞罕坝历史上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繁多,“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当时的生动写照。清康熙 20年( 公元 1681 年) 设置“木兰围场”, 塞罕坝属木兰围场的重要部分。同治 2 年(公元 1863 年),清政府开围放垦, 此后日本侵略者对森林的掠夺性采伐和山火破坏导致原始森林到解放初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变成一片茫茫荒原。 1962 年由林业部设计建场,确立了具有远见卓识的四项建设任务:( 1 )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用材;( 2)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 保持水土, 为减少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3) 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4) 研究集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经验。 1969 年塞罕坝林场由要业部划归河北省管理。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62-1982 年主要为造林阶段。建场初期,来自全国 17个省市区、 24 所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工人共 364 人组成的建设队伍, 克服了气候寒冷、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经过反复的探索和研究, 创造出了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机械造林等一整套成功经验, 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 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绿洲, 圆满地完成了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1983 年林场转入营林阶段。在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的前提下, 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大幅增长,林分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