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doc

上传人:小舍儿 2022/5/7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龚岳崔 摘要:~18m,开挖面积达3万m2,深基坑修建在距钱塘江38m处的粉砂土层中,且周围10m左右已在使用的建筑物,由于设计方案、监测方案、施工方案的合理和可行,深基坑设计措施

施工方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设“应急预案”一章对深基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设计,建立了由建设、监理、设计、监测、施工五方组成的联动机制,配备了充足的抢险材料和机具,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同时,成立巡查小组,24h不间断巡逻。

咬合桩通过桩间咬合来保证其整体连续性、密闭性,,,。咬合桩混凝土结构分2种类型,其中A序桩设计为C15超缓凝素混凝土桩;B序桩设计为C25钢筋混凝土桩。施工主要采用“套管钻机+超缓凝型混凝土”方案。钻孔咬合桩的排列方式为:一个素混凝土(简称A桩)和一个钢筋混凝土桩(简称B桩)间,先施工A序桩,后施工B序桩,A桩混凝土采用超缓凝混凝土,要求必须在A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B桩的施工,B桩施工时,利用套管钻机切割掉相邻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则实现了咬合,具体施工工艺见图3。


由于特殊情况造成A1桩混凝土超过终凝时间较长,混凝土强度>10MPa时,B1桩无法切割Al桩成孔。此时将A2桩附近导墙破除,在A2桩不调整桩位的情况下先保证B1与A2咬合施工,B1桩与Al桩相切,然后按顺序继续施工A3、B2、…,最后沿A1、Bl两桩外侧施工旋喷桩进行封堵。

咬合桩施工的流水作业中断,迅速移机对末端桩进行切割,单侧咬合面成孔,然后在孔内灌注河砂拔管形成砂桩,待后续咬合施工至该桩时重新成孔完成连续咬合桩的施工。

B1桩成孔施工时,其两侧A1、A2桩的混凝土均已凝固,在这种情况下,则放弃B1桩的施工,调整桩序继续后面咬合桩的施工,以后在B1桩外侧增加一根咬合桩及两根旋喷桩作为补强、防水处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将A1和A2桩之间的夹土清除后喷上混凝土即可。

在成孔过程中,依据套管的切割下压能力,,轻抓慢挖,使孔内留有一定厚度的反压土层,防止管涌现象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
1)在地下水丰富的含砂地层施工,钢套管要尽量压人砂层中一般2~4m,就不会出现管涌。
2)对于地下水位过高,可以在套筒内补水,以平衡套筒外的水压力。
3)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注意套筒内涌沙现象,有问题及时处理。

在B桩成孔过程中,由于A桩砼未凝固,还处于流动状态,因此,A桩砼有可能从A、B桩相交处涌入B桩孔内,称之为“串孔”,防止串孔发生通常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采用:





1)A桩砼的塌落度应尽量小一些,为16±2cm,以便降低砼的流动性,B桩为20±2cm。
2)套管底口应始终保持超前于开挖面一定距离,,以便造成一段“瓶颈”阻止砼的流动。
3)如有必要(如遇地下障碍物套管底无法超前时)可向套管内浇注一定量的水,使其保持一定的反压来平衡A桩砼的压力,阻止“串孔”的发生。
4)B桩成孔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相邻两侧A桩砼顶面,如发现A桩下陷,应立即停止B桩开挖,并一边将套管尽量下压,一边向B桩内填土或注水,直到完全制止住“串孔”为止。
5)B桩成孔期间加强过程控制,保证桩的垂直精度,在成孔过程中冲击抓斗轻抓慢进,套管钻机尽量减小摇管幅度,以此减弱对两侧A桩混凝土的扰动,可以预防混凝土“串孔”问题。

4基坑开挖维护施工中异常情况处理
按设计要求在施工中,开挖过程基本上顺利,除靠钱塘江一侧锚索倒冒水外,整个基坑见底后较为干燥。地下城主体施工也较为顺利,但由于地下城主体施工时间较长,加之各种偶然因素,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过三种异常情况:
咬合桩的咬合处被地下水撕开喷水的处理
上述情况比较严重的发生了四次,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在一个雨天,正值钱塘江涨潮。靠近钱塘江一侧的咬合桩,有一处A、B桩咬合处突然被水撕开一道裂缝,,宽10cm,水呈喷射状喷出,幸好在第一时间被基坑安全巡守人员发现。各方按应急预案联合行动,各方人员迅速到位,抢险物质及时运到现场。首先用型钢将喷水处顶牢,然后用沙袋叠堆三层,基本将强喷水制住。然后在坑顶用旋喷机注入掺有速凝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