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三峡夷平面.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峡夷平面.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11/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峡夷平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与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关系

曾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016111 20111002887)

摘要: 通过实地观察,以及对前人资料的分析,三峡地区存在三级夷平面。分布高度分别为高夷平面(鄂西期):1700m~2000m,低夷平面(山原期)1200m~1500m,剥夷面800m~1200m。高夷平面分布在长江与清江分水岭地区。其形成时间为四川运动(喜马拉雅Ⅰ幕)之后,完成时期为古近纪末期(喜马拉雅Ⅱ幕之前);低夷平面围绕高夷平面分布,范围更广,是隆升山地的主体地面,形成于新近纪初的喜马拉雅Ⅱ幕,- (上新世末)前后的构造事件(相当于喜马拉雅Ⅲ幕);- (上新世末期-更新世早期),发生在喜马拉雅Ⅲ运动之后,主要分布在利川盆地以及长江与清江分水岭之间。夷平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重建三峡地区地貌发育过程及历史,探讨区域地形发育过程,了解区域构造单元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强度及幅度,有助于鉴定山前地域沉积物的时代及沉积环境(古环境、古气候条件)。
关键词:长江三峡夷平面新构造运动
目录
1、夷平面研究进展……………………………………………………4
……………………………………………………4
…………………………………………………………4
……………………………………………………………4
………………………………………………4
研究区地理概况………………………………………………………6
地理位置………………………………………………………………………6
…………………………………………………………………7
…………………………………………………………………7
………………………………………………………7
长江三峡夷平面特征………………………………………………7
高夷平面……………………………………………………………8
低夷平面……………………………………………………………8
………………………………………………………………8
4、构造运动对三峡夷平面的控制作用………………………………10
四川运动对高夷平面的形成控制……………………………………10
Ⅱ幕对低夷平面的形成控制…………………………………10
Ⅲ幕对剥夷面的形成控制……………………………………11
5、三峡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1
6、结论与讨论…………………………………………………………12
…………………………………………………………………12
……………………………………………………………12
7、致谢…………………………………………………………………12
参考文献………………………………………………………………13
1 夷平面研究进展

1889年美国地貌学家Davis提出“地理循环说:假定有一块平坦地块,该平坦地块上分布有河流,该地块受到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在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地块将循着被较快深切的幼年期—地形逐渐复杂的多样化的壮年期—漫长的准平原化的老年期等阶段发展,老年期地貌演变过程结束又重新被再度抬升,则上述过程又周而复始的进行。地貌形成的多旋回性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多表现为层状地貌,如多级河流阶地,石灰岩区多层溶洞,山岳地区多层夷平面等。
自Davis提出侵蚀旋回理论的100多年以来在夷平面的空间分布、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前几十年对夷平面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理论上研究夷平面的结构、形态、成因、分布和风化壳的形成;另一方面是探讨夷平面的级数、时代和对比。
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地貌过程的重视而又对长期地貌演化的忽视,使得这段时期的夷平面研究进入低潮。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球大地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的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不同的研究家的侧重点不同,地球物理学家研究板块碰撞带的造山机制和大陆的裂解;地质学家关心大尺度地形对沉积盆地沉积物的控制作用;而地貌学家认识到地貌的长时间演化和近几十年被忽视的地形变化速率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夷平面的重新兴起。现在夷平面的研究不仅涉及地貌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基础,其形成与演化所涉及的方面已远远超出地貌学的范畴,几乎涵盖了地学的各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