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地戏面具雕刻口诀探究(共3414字).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戏面具雕刻口诀探究(共3414字).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3/18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戏面具雕刻口诀探究(共3414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戏面具雕刻口诀探究(共 3414 字) 本文民间绘画艺人有时通过口诀传授形体塑造、解剖***、用笔设色等方面的知识。这类口诀是艺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反复检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方法和特色的珍贵资料。现存的画论中保留了少量古代艺术创作口诀, 这些经过文人再加工的绘画技巧、方法, 与民间艺人的一些口诀极其相似。这些保存下来的文字是当时文人收集整理的画工口诀, 而更多的口诀则失传了。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艺人大多不通文字, 只能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虽能积少成多, 但不系统, 难以保存; 更为重要的是, 旧社会的艺人赖技艺谋生, 因此这些口诀大多带有保密性质, 不肯轻传, 所谓“愿赠一锭金, 不撒一口春( 技艺秘诀)”,“宁给几块钱,不把艺来传”———这也阻碍了其流传。 2006 年,贵州安顺地戏与皮影、木偶等民间艺术一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面具,老百姓称为“脸子”, 是地戏表演时必须配搭的道具, 如今更是安顺地区最富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西秀区的周官屯村是安顺地区最为著名的地戏面具雕刻村落,也是雕刻艺人最集中的地方, 该村周、胡两姓约有四百余名村民从事地戏面具雕刻。民国时期, 该村“五公”和“二窝老者”的雕刻技艺精湛, 至今仍为村中老人所津津乐道。胡姓艺人的先辈胡朝佐、胡朝向也是有名的“高人”, 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村民口传该村最早的雕刻工匠是胡大奉, 但其名字只见于本地一些人家的宗谱, 具体事迹不详。 2008 年, 笔者进行实地调查时在该村正果寺发现一口铸造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孟夏月吉日”的残破铁钟。钟体保留了一些捐赠者名字, 其中有“胡大奉”的字样, 从而可知他大约生活在清道光年间。这也从现存实物材料的角度证实了口传人物的存在, 是此项研究的重要依据。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老艺人有口头相传的面具雕刻口诀。其中一部分是大家所熟知共悉的, 在艺人中广为流传, 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口诀, 只有村内的几位老艺人还能讲述清楚。①本文试结合图像就有关的口诀进行分析。一、有关下料造型的口诀 1. 巴掌脸这是艺人制作实用面具过程中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口诀。面具脸部的一半, 即从鼻子到耳侧的面积应约为一个***五指并拢般大小。实用的地戏面具不能太大, 否则戴上后会来回晃动, 造成不便; 也不能太小, 否则就遮不全表演者的面部。艺人制作面具时, 一般不使用测量工具, 而是把手往木材上一放, 用指甲划出痕迹, 如此就基本上确定了鼻子、耳朵的位置,简单而实用。 2. 各一半(图 1) 这是制作带头盔的武将面具时使用的一句口诀。地戏面具是将头盔与脸部一起雕刻的, 武将的头盔在整个面具中比例比较大, 因此在制作时要将整块下好料的木坯分成头盔和脸部, 二者各占一半。但并不是所有的面具都要这样, 没有头盔或者有短小平盔的面具, 就不能按照这个口诀的标准去下料。 3. 三三五(图 2) 这是确定眉毛、鼻尖和下巴位置的口诀。艺人通常以手指为尺度把握面具的比例。其中, 额头( 指从盔底到眉毛的距离) 三指宽, 鼻子( 从眉毛到鼻尖的距离) 三指宽, 鼻尖至下巴五指宽。② 4. 立眉皱鼻鼓眼睛这是指雕刻武将眉毛的特点。有的眉毛横刻线,有的竖刻线, 有的时候是直接用两个凸起的圆柱表示。鼻翼两侧皱起, 成蒜头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