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第 一 单元 第一课《七律 长征》 第1课时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měng 内蒙古
(二)再读课文 
1.了解“七律”的文体特点。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2.收集资料,能概括介绍长征的原因、意义以及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师导入课文后,进行预习评讲
(组长统计各组员预习完成情况)
点名2个学生上黑板纠正后师统计正确率
生回答
师补充(通过老师的补充讲解,进一步加强对长征的了解。)
展示
探究
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度读全诗,正音正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3)教师指导朗诵,介绍四字学习法—----译、读、悟、诵
译:指疏通诗歌大意;
听讲;
放声朗读;
掌握方法。
展示
探究
读:反复诵读、揣摩品味;
悟:理解诗歌内涵;
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作者的情感。)
二、质疑问难,重点点拨: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这首诗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
“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4、红军于1935年1月攻占遵义,1935年5月抢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1935年6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颔联腾五岭、跨乌蒙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为什么颈联上下句不按时间顺序写呢?颔联和颈联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颔联.:夸张。颈联:纪实。)
5、1935年8月2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右路军出发过草地,以张国焘为首的左路军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