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3/19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论文导读: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民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各种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在最近几十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权利或义务范围内从事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民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各种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在最近几十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Impact Assessment)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权利或义务范围内从事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就是指规划单位、建设项目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它相关的机关、团体、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当地居民等,通过一定的方式( 如讨论、听证会)参与到规划、建设项目及政府决策和立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附加手段,也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工具。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一直在进行研究,并不断实践着。论文参考。从 1979 年我国引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直到 1989 年 12 月《环境保护法》的颁发后,公众参与才被列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论文参考。论文参考。 2003 年 9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法》)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了法律依据[1-4] 。 1.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绝大数公民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更多地是一种忧患意识,只有当自己周围环境出现严重问题到难以忍受时才想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对国家的决策和规划较少关心;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设专章来分析公众参与的意见,但大部分时候公众都只能表示被动、无奈地接受,缺乏公众自发组织的环保社团,使公众参与的意见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并且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仅有以下几种形式: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走访、开听证会等,并以发放调查表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作用有限。因此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能体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客观原因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公众参与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使得中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基本上还停留在纸面上,如对公众缺乏明确的界定,对参与方式与阶段规定也不尽全面合理, 对公众参与权的侵害没有提供司法救济渠道。不仅如此,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所应有的对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信息的知情权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从而使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在根基上存在重大缺陷。 主观原因虽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与人类其他财产价值的密切关联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但是一旦落实到行动上,则不尽然,特别在发放调查表和进行走访调查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个人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太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