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角色与责任:传媒结构的合理建构
摘要:媒体的深入融合,对媒体公共服务属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媒体公共服务属性的研究教授的专著《美国公共电视:观念、价值与规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研7年无线电法》创立了联邦无线电委员会,构建了“公共信托”模式,实现了内容与载体的结合,也奠定了美国广播体制的基础;《1934年通讯法》则是公共利益原则的明确,尤其是商业广播崛起的背景之下,开宗明义地指出传媒规制的核心标准就是公共利益,并创设了广播电视与通讯事业管制机构联邦通讯委员会,确立了传媒存在的重要基础产权,还提供了公共议题广播的公平原则标尺;《1967年公共广播法》将公共电视合法化、制度化,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设计,并确立了国會拨款的资助方式;《1996年电信法》是信息革命下的一次公共电视服务的转型,“为各国传媒制度所关注和复制,打破了行业间交叉经营的限制,废除了广播电视网对有线电视系统所有权的限制。”③
作者通过对四部法律的演进以及优缺点的对比分析,让读者看到了美国公共电视的发展逻辑,以法立足又会根据社会发展、技术革新进行动态的调整,在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关系不断更新建构中看传媒公共责任,也自然而然生发出发展战略的不断演进。
如有学者所说,“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多的是对政策变迁、现实运作等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参照国际通行模式的审视和探索。”④对比国内广电公共服务体系,规制变迁历经了从“事业性结构调整”到“规制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再到“以资源重新整合与资本化为主”的阶段,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逐渐从主导媒介的所有活动发展到放松对媒介经济活动直接干预、强化了对新闻宣传等公益性事业的规制。”⑤ 非常宝贵的是,作者在对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并没有拘泥于宏观的陈述,而是用大量案例来解读,史论并重中我们能看到费城WYBE的多样化尝试,立足当地并重视原创节目在竞争中突出重围;《芝麻街》等节目一系列的衍生经营带来的“以商养公”模式……这些虽然都与我国传媒背景、具体情况不同,却有数字时代共同面对的转型困境、转型策略、传媒的公共特征等,供我们参考。
美国公共电视对于国内广电的启示意义
尽管美国公共电视体制、经营层面都面临着不少问题,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案例来论证了美国公共电视的困境,包括美国政府对公共服务投入的减少,媒体技术转型增加的成本等都导致运营经费的严重短缺;在与商业电视竞争中不得已减少公共事务节目,导致了合法身份陷入危机,目标观众也日渐流失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高度提炼了美国公共电视的启发意义。比如,作者提出的美国公共电视的显在社会整合功能,尤其是价值多元化和传媒多样化的时代,这种社会整合的功能更加突出。不仅仅是议程设置,更有重构舆论场的宣传作用,在传播什么声音,起到什么作用上,公共电视的意义凸显,作者以“ 9·11”之后美国公共电视网播出的系列节目为例,包括如何处理各族裔、宗教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这对于国内的传统广电来说,同样具有启发性。
另外,作者还明确指出美国公共电视内容为王的生存之道,在公正的、启蒙的信息,感兴趣的服务类节目,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自行设计、全国性的节目等几个方面发力,并深度解剖了《麦克尼尔\莱赫尔新闻事件》《罗杰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