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才能: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想当然"、“半晌”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
小结: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
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我们错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有了这些体会,。
设计意图:,,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答复支支吾吾,结结巴巴,“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
(四)体会“老师”的神态变化。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得益于是谁的教育?
1、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
交流.(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解读“严肃”、“半晌”.
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假设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
交流。(听到同学们的嘲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方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学生放声朗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理解 “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比赛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
设计意图:从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时机,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五)理解老师教导的另一层含义.
老师和父亲的话语是那么相似,而又有不同。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出示老师和父亲的话语。
1、齐读老师和父亲的话.
2、交流.
相机板书: 尊重别人 相信自己
,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说的那句话的理解时,让学生写批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画杨桃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呢?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1、盲人摸象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
2、苏轼《题西林壁》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结。
尊重别人,相信自己。看的角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会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完毕阶段,跳出文本,联络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考虑、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四、作业.
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导让作者一生受用。理解了作者这次画杨桃的故事,你想对“我”,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说心里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历、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妙。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尊重别人 相信自己
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