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空乘专业毕业论文
文化趋势
两极化趋势
摘要:民用航空事业是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又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既要有自身效益,又必要满足社会效益:力。
、沟通不够人性化
民航服务的过程就是相互进行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是每一个员工必要的基本素质。但是从笔者自身出发来看,目前国内空乘人员的沟通技巧普遍不高,这种沟通技巧不但体现在语言上,而且
体现在身体上,各种细节的关注不够导致沟通缺乏人性化。大部分沟通内容靠死记硬背,过于模式化,没有根据乘客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沟通方式与内容,更缺少了创新精神和服务至上的精神。
、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强化不够
由于空乘专业的学生属于艺术类,而艺术类生源主要在全国各大城市,因此在目前这个年龄段的考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从小被呵护着长大,往往有较多的自主意识,最缺乏的是为别人着想。在学校学习中都较难和同学融洽相处,将来也很难为各类、各国不同的人士着想,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
3、促进我国空乘服务的发展对策
、完善用人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及意识
(1)透明招聘制度
现在的空乘招聘在社会上基本上是秘而不宣的,老百姓知之甚少。只是通过一些公司向有空乘专业的学校发布招聘信息,如果能面向社会广大招生,就会明显的提高空乘人员的竞争,提升空乘人员的素质。航空公司如果能这样仿效大学招生一样广而告之,离招聘制度法制化也就为期不远
了。
(2)放宽年龄界限
招收高学历的人才一方面可解决我国空乘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弊病,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打破空乘人员年龄偏低的格局。
据一份资料显示:人才的成长要经历基础、成熟、发展和收获四个阶段,即人的最佳年龄在24--26岁之间。而我国的空乘职业几乎成为青春职业,女性在25岁以后人生阅历丰富、心理发展成熟、应变能力强时却陆续因各种原因失去了飞上蓝天的机会。可以说,我国空乘人员职业寿命短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学历的缺憾、学识的不足只好由年龄来弥补,久而久之,形成了年龄偏低的怪圈。空姐大赛中年龄最小的才18岁,平均年龄也不过22岁。这也是前几年国内某航空公司招空嫂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
(3)调整性别结构
“重女轻男”的传统思想束缚长期以来“空姐”几乎成了空乘人员的代名词,然而女性温柔有余,刚性不足。而刚毅、果敢又恰恰是空中乘务人员必备的应变能力之一,关键时刻的千钧一举,也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加大男性乘务
人员的招聘比例可望缓解空中服务性别单一弊端。
(4)增强服务意识
作为一名乘务员,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的服务意识,也就是我们工作中常说的要有“眼色”,对于每一位旅客的服务,不仅仅是单一的服务流程,而是要用心去体会旅客的需求,想旅客之想,把握服务的及时性与灵活性,让旅客意识到我们在实实在在的为他们着想。只要我们多用心,在工作生活中用心去留意,去观察他人的优点,学之长处,补己之短,日渐积累,这样,服务意识也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注重每个乘务员,培养优秀人才
每个乘务员都代表着公司,只有注重每一位乘务员,以员工为本,培养优秀的乘务员,公司才能更远、更好的发展。
一名合格的空中乘务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注重对乘务员以下能力的培养:
(1)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
由于旅客的职业、身份、航空公司承运条件各有不同,所以乘务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首先,必须把好安全关,在旅客登机时,要第一时间再
次把关旅客是否符合乘机要求,对孕妇、残疾障碍等旅客加强关注,予以沟通。其次,在与旅客短暂的交往中,通过旅客的表情、言谈、举止判断出旅客不同的服务要求,从而在服务工作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使旅客满意。这需要公司在每个员工的培训中加入相关的内容,提高相关能力。
(2)培养表达能力
乘务员与旅客的交往是短暂的。因此,要想在初次接触中给旅客留下好印象,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把自己对旅客的关心体贴通过自己的语言完美的展现出来,使旅客感受到服务的温馨。培养乘务员强烈的公司荣辱观,让每一位乘务员把公司形象放在首位,明白自己个人的形象、行为在旅客面前代表着整个公司的品牌,面对旅客,要落落大方,回答问题得当得体,拉近自身与旅客之间的距离感,真正给旅客提供温馨舒适的客舱环境。
另外,航空公司应该加大对乘务员的基本硬件,如英语沟通能力的培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认识或简单的表述英语单词这一层面。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英语口语沟通培训,引进外籍乘务
员,加强乘务组内部沟通,生活中潜移默化提高整体成员的英语水平。
(3)培养感染能力
乘务员在情绪上、精神上应时刻保持乐观,给旅客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