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三次专访安妮宝贝.doc

格式:doc   大小:11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次专访安妮宝贝.doc

上传人:lgl6feqs8 2017/3/23 文件大小:1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次专访安妮宝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次专访安妮宝贝(赘: 2003 , 2006 , 2011 ,已三度专访安妮宝贝,自己也有些恍惚。三次都是电子邮件往还,未得互动或深入。憾。遗憾也是路途。八年,太多的东西变了。安妮,兀自,坦率,简捷。立此存照。) 第三次专访: 2011 年 8 月,关于《春宴》安妮宝贝:摸索、挑战并验证灵与肉的局限文/木叶她叫周庆长,按安妮宝贝的习惯,行文中十之八九是庆长,更多时候就是,她。他叫许清池,年龄适宜,空气和温度适宜,所以气质、欲望和资本齐备。在温哥华有妻子冯恩健,在北京有情人于姜。此外还洒落着点点滴滴的露水情缘。清池是庆长“不可能拒绝,也不可能得到的男子”——看了短篇《表演》会更理解长篇《春宴》——庆长最终的归宿是耐人寻味的“宋”,但庆长和清池还是开始了。“一场春日宴席”。另一端,是信得、贞谅和琴药,有爱恋,有逍遥,也有沦陷。尘世喧嚣, “一个男子的美和光能”,值得一个女子信赖吗?反之呢? 《春宴》的故事,已有人瞄准了“小三”。学者郜元宝的解读聚焦于“情欲”(这部残酷的解构情欲之书,在抵达终点之前也曾任凭情欲之火肆虐;她的目标乃是“见证”这个时代的情欲泛滥与灵魂挣扎)。宁波女子励婕已迈向中年, “黑暗的秘密”在围拢过来。为人母之后的首部长篇,气象到底不一样了,趋于开阔也好,穿行于黑暗颓废也罢,那些原始的本能,那些隐现的社会倒影,那些莫名的狼奔豕突……《春宴》的推广,具备了太多商业要素。有的人想这么“被”推广,只惜求之不得。也许,安妮宝贝是想让写作与出版尽量“单纯”些的,但她的声名不允许。她选择的路径不允许。(诚意或执迷。才情或虚空。就像一片片叶子,相似却又各有微妙,当风吹过,我们将它们的碰撞叫做声音。) 她的作品拉长或缩减了很多人的青春。读者在成长,期待在加大,而她未必能够或愿意负荷。在当下社会这个庞然大物的腔子里,作者的偏执或蜕变,读者的弃离或追随,终究包含着各取所需、各自担当。“这个书名代表妄想和欲望的集中,以及注定的终结”木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注意到小说里有这首苏轼的词。可以谈谈为什么取名为“春宴”吗? 安妮宝贝:这个书名代表妄想和欲望的集中,以及注定的终结。这跟赏一次花事是同种属性。真实的花开得再美,再盛大,最终要沦落。花下的宴席,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嬉戏,彼此欢好愉悦,再怎样恋恋不舍,也是会变幻和结束。这种苦痛,这种注定的失望,该如何面对。坦然接受这结果,及时行乐,秉烛夜游,或者说在此以上再度超离……这里面有种种选择和态度。我不去分辨论断它们好或不好,只管叙述和表达。提出共同的疑问。木叶:好像是谁(马尔克斯?)说过,对他来讲,一部小说的出发点总是一个形象,从来不是一个概念或情节。我想知道,对你而言呢?譬如《春宴》。安妮宝贝:《春宴》的出发点,就是一座面目全非的破落的古都。这个古都在书中是虚构式的,名字由我生造(小说中叫“歧照”)。它代表了一个看起来很热闹但实质上贫乏而无可依傍的时代,在此大环境之下,生发出一些人的个体命运。木叶:坦率讲,我读前 20 页不是很兴奋,但是看了沈信得的那封信(给小说家“我”的电子邮件),我确认有趣的故事登场了。你在写作时,对于“前奏”的长短和轻重是怎么考量的? 安妮宝贝:我没有考量,只是想把想说的话说完。比较任性。这本书的写法都比较任性。木叶:你对长篇小说的结构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驾驭力,这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欣喜。《春宴》历时不算短,比较难的地方在哪里? 安妮宝贝:比较难是信得的部分,因为贞谅,信得,琴药是作为一种概念性的书写存在。他们分别代表人的精神世界里几种不同的分支。“感情不是救赎”木叶:《春宴》的内容虽然辗转多国多地,主人公经历激越无数、琐屑无数,最终小说是在讲一个人的“归宿”问题,或者说是在验证自己肉身和灵魂的“局限”。可以这么理解吗? 安妮宝贝:这个理解很好。是摸索,挑战和验证自己肉身和灵魂的局限。木叶: “相信爱,一如相信真相。相信他,一如相信她自己。”不过,《春宴》显示的是,爱情在尽头往往会戳破真相,就像清池所说“但我爱你,这才是我最大的失败”。莫非,这也是你所暗含的一种真相——更深的、更现实的真相? 安妮宝贝:书中所有人物都在寻找他们各自的真相,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工具,最终走向的却似乎是共同的终点,那就是只能把自己碎裂掉。碎裂之后的真相很难得出结论。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存在。木叶:几个月前接受采访,你提及“成年人的颓废”,看了书,我觉得小说中的人在对抗这种颓废、这种时间感,尽管结局并不乐观。我转念一想,也许你在试图重塑人们“爱与被爱”的力量? 安妮宝贝:对,我试图探讨一下我们如何去爱和被爱的问题。这里宋有仁(心理医生,庆长最后嫁给了他)的出现,以及“我”(小说中的作家)的存在, 都是为了帮助书中这些颠倒的人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