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儿童心理发展见习和案例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9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心理发展见习和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d9ljze6 2017/3/24 文件大小: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心理发展见习和案例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幼儿园见****时间: 2011 年 11 月 14 日周一地点: 首师大幼儿园观察对象: 甄浩铭( 5 岁) 案例一: 折纸自由活动开始以后,幼儿们分成了四个小组,有一个小组,老师准备教授折纸。一共学****了两个, 第一个是帆船, 另一个是战斗机。老师在演示步骤前说: “先看,我不会说话,看我折完,你们再折。”甄浩铭在老师示范折法的时候,经常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走动, 以致在老师每示范一次以后就会问:“老师, 我不会折, 怎么折啊。”折完帆船,老师让小朋友们用彩笔在自己的作品上画装饰,这时, 甄浩铭快速的画了两笔, 然后对老师讲:“老师, 我可以玩别的了么? ”学****折战斗机的时候,甄浩铭还是总说: “老师,我没看见, 这个怎么折啊。”老师失去了耐心,对他说: “你可以去别的组玩你感兴趣的了。”于是,甄浩铭很开心的去了其他小组。不一会,老师说:“甄浩铭,你到了其他组,怎么开始捣乱,你没过去的时候,人家那个组玩的多好啊。”对于老师的质问,甄浩铭依旧毫不在乎。分析: 老师在教授折纸的过程中,没有丝毫语言提示,只是要求幼儿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步骤, 然后模仿。这种教学模式, 虽然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对自我注意力的控制, 可是, 幼儿的理解力并没有发展的那么完善, 在学****一种新的事物时, 教师的适当提示, 会有利于幼儿对其的理解, 会帮助他们了解相应步骤的目的和作用,这样就会加快幼儿对新事物的学****对于案例中,甄浩铭的问题,学****折纸的小组,一共有 5 个小朋友, 他们中, 只有甄浩铭一个男孩子, 对于男孩本身, 可能折纸并不是他感兴趣的活动, 所以在老师演示步骤的过程中, 他的注意力一直不在老师身上, 而且在折完帆船后, 才会很随便的画上两笔, 就问老师可不可以玩其他的。在我看来, 教师在安排幼儿的活动前, 应当了解每个幼儿的关注点与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活动时间, 使得幼儿学****到新的内容。而对于他的不注意, 老师并没有及时的提醒,反而是在他一次一次问老师如何折之后,才跟他说:“你的注意力一直不在这,你什么时候才能看着我!“甄浩铭对于自我的控制能力很薄弱, 他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 而且他总是做出一些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比如他在去其他小组活动的时候故意捣乱, 引起老师的关注。针对这个问题, 老师应当多和他的父母沟通, 多了解一些他在家里的情况, 找出他注意力不集中, 以及通过一些举动吸引其他人注意的原因。观察对象: 李菁,女,三岁刘文硕,男,三岁 6 个月熙熙,女,三岁 6 个月案例二:圆柱体插座小朋友围坐在老师周围。老师:“小朋友, 今天我们要做的圆柱体插座活动, 上次老师已经教过了,现在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为大家做表演。”小朋友纷纷举手示意老师“我想做”老师:“老师请李菁小朋友做活动。”李菁走到老师面前,面向小朋友坐好后,开始抚摸教具,感受每个圆柱体的大小, 其他 10 个小朋友很安静的在一旁观看。李菁拿手指测量每个圆柱体的大小, 用食指在每个圆柱体上都旋转一圈并用食指和拇指测量高度。老师表扬李菁:“做的真棒!请回。”这时刘文硕很着急的举手。老师:“有请刘文硕进行表演。”刘文硕把每个圆柱体从模具中拿出,用手环绕它们感受不同圆柱体的大小。然后依次数出有多少个圆柱体, 再把它们分别放进所对应大小的模具中,从大到小摆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