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典诗词心得体会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 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 它们或豪迈昂扬, 或细腻清丽, 或发人深思,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 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 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 讲多了, 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 讲少了, 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 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 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 一切都是为了考试, 一切围绕围绕考试, 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 以声带情、以形入情, 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 “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 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 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 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 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 、吟诵,要正确流利。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 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 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 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 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 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 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 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 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 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 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 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 、吟诵,要咬文嚼字。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 斟词酌句, 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 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 细细品味, 慢慢品赏, 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 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教学时, 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 与“升”作比较, 体会“生”用得好, 不但用得准确, 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 、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 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 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 孩子们会积极想象, 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 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 他老人家还曾说: “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 才能通过文字, 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 和诗人情脉相通, 才能做到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 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