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共2015字).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共2015字).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3/26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共2015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子人生观健康教育论文(共 2015 字) 一、老子的人生观(一)柔弱不争“不争”二字先后多次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老子所谓“不争”,并不是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的消极人生观,而是一种“为而不争”的崇高境界。老子有言: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的“不争”是指人生应如上善之水,处众人所恶之地, 先利万物而后不争。讲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子有言:“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不争”既是一种有曲折才有圆满, 有弯曲才有伸直, 有亏才有盈, 又是不四处显摆, 不自以为是, 不居功自傲, 不自吹自擂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有言: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为而不争”, 就是说“为”要从“不争”的境界出发, 这种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为而不争”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老子高尚的人生观。当思想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 不仅是对自己内心修养进行要求, 更是对生命状态的高度要求。(二)崇俭节欲告子曰: “食***也。”人生而有欲求,这是无法否认的自然规律。欲求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 也是造***类社会各种乱象的根源。在如何正确对待欲求的问题上,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充满了智慧。老子就提出了“崇俭节欲”的思想。“崇俭节欲”,不是病态地节俭和绝对地根除欲求,不然老子也不会主张使人民“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老子的“崇俭节欲”是在肯定个人衣食住行的必要之欲的同时, 强调不过度地消费, 反对不知足的贪欲。老子提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他想告诉世人, 名利、财富、得失哪一项都没有自我重要。他认为执着于名利场的人, 只会耗尽精神, 费尽心机, 失去自我。这种人积藏的财物越多, 实际上失去的东西就越多。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为腹不为目”。“腹”是内在的自我,“目”则是一切外在于自我的感观世界。蒋锡昌《老子校诂》曰:“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所以说, 老子的“崇俭节欲”只是要节制过多的欲求,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三)知足常乐老子所谓“知足”,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人生观, 而是一种自知之明、自我满足的人生幸福观。人能够做到知足, 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体现。老子对待“贪欲”的态度是:“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意思是说, 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足常常会招致灾祸, 带来不幸。所以,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能永远地感到满足。老子认为, 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 就能“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此外,老子所谓“知足”, 还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大智慧。老子鞭辟入里地阐述:“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老子通过极简的语言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