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畲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共 3528 字)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 畲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大多数畲民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穿带有鲜明民族标识的民族服饰, 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流行服装。只有在畲族旅游景点或表演舞台及畲族婚嫁庆典上, 才能看见畲族人身着民族服装。而值得关注的是, 这些畲族人白天都穿畲族服装, 晚上大都又换回时装。更多时候, 畲族服饰成为畲族群众在节日活动或民族旅游开发中用于接待游客的礼仪性服饰。畲族服饰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发生了动摇, 使得畲族服饰文化走向式微。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 .畲族服饰制作工艺技术的衰变畲族人民自古便有“菁客”之称,“织绩木皮, 染以果实, 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是他们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从很早以前他们就开始耕种苎麻等可用来制作服饰的农作物。霞浦与生产丝线而闻名的浙江苍南和平阳毗邻, 这些丝线也成为畲民制作服饰的重要材料。新中国成立以前, 畲民所穿衣服的布料有一半以上是使用自己纺织的纻布制成, 即时的畲村可谓“家家种苎, 户户织布”, 苎麻种植面积占有很大比例。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机织布、化学纤维布、涤纶、人造丝等新式布料进入霞浦畲族聚居区市场, 逐渐取代了原先自种、自纺、自织的纻布或棉土布, 成为畲族服饰的主要面料来源。畲民衣服尚青蓝或青黑色, 历史上用作染料的植物是蓝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蓝淀(靛) 。蓝有两种, 叶大高者谓马蓝, 小者谓板蓝。郡中多板蓝, 霜后割取, 浸巨桶中, 再越宿, 乃出其枝梗, 纳灰疾搅之, 泡桶微白, 久之渐青。泡尽, 淀花与灰俱除, 乃澄, 蓄之而泻出其水, 则淀可滤而滤矣。”明清时期, 畲民大都用自己种植的蓝靛作染料来给纻布上色, 但因制作染料过程繁杂, 耗时费力, 且有脱色现象。民国以后, 畲民大都用传入的化工染料, 放弃了植物染料。 80 年代以后, 传统的服饰染料基本被废弃, 越来越多人选用价格便宜、染色方便、不易脱色的化工染料。使得畲民制作传统服饰的染料技艺失传, 加快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畲民长期生活于山野之间, 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上世纪 80 年代前,很多霞浦畲民家中还都有纺车、牵苎车、架、缠线车、梭、经帘、织机等纺织工具。这套工具都是用竹和杉木制成, 经久耐用, 一般能用上百年。从收获苎麻到织布,要经历破苎丝、捻线、纺线、抽苎、拉线、织布等过程。在传统的社会里, 畲民妇女的日常劳作之一是制麻、纺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传统的纺织工具已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 畲民的服饰制作工具逐渐消失。 2 .服饰制作艺人的后继乏人制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烈的乡土气息的畲族服饰, 织布、蜡染、编织花带、刺绣等繁杂的工艺程序, 都需要有专门的技巧。编织花带是畲族妇女的基本功, 畲族女孩编织的花带色彩鲜艳, 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子纹饰多种款式。畲族服饰还有一特色是刺绣色彩鲜艳明快, 图案精美,从事刺绣者以男性居多,他们会在女性衣裳、被单、鞋面、烟袋等上面绣上精美的创意图案。而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霞浦畲族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民族平等、民族共处等政策的进一步深化, 实行了“引导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