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41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2/5/13 文件大小:4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细心整理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西 沙 湿 地 公 园
班级:
姓名:
学号:
老师:
上 海 崇 明 岛

4. 3 植物造景
西沙湿地保存了大局部的现状植物,其植物生长呈现自然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许多的自然群落;在区块与陆地交接带,由于公园刚刚开发,能明显看到许多人工种植痕迹,如一些速生的旱柳林带以及落羽杉苗木等,而在公园内的一些活动场所,也能看到许多植物造景的群落。
(1)入口区
西沙湿地公园入口简洁大方,并在入口处设有游客效劳中心。游客中心为架起在泥滩上的木制房子,隐隐在旱柳林后,结合木栈道以及木栅栏,形成同一种体。整个入口给人清爽明朗亲近之感。
(2)人工旱柳林区
西沙湿地的植被由陆向海以人工林—灌丛—高草挺水植物—低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的群落方式过渡,因此在入口处滩涂岸边总能够看到种植良好的旱柳人工林,这样不仅将公园与外界有必需的隔离,同时也丰富景区内植物景观的竖向变更。
由于公园刚刚建成,因此苗木不大,群落也比拟单一,其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常青白蜡幼苗、芦苇
下层:旱柳幼苗、马兰、苔草(图1)
细心整理
图1 人工旱柳区植物群落示意图
(3)潮沟地貌区(图2)
图2 潮沟地貌图
西沙湿地属于典型的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原生态湿地。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潮沟地貌是西沙湿地所要突出的重点。由于局部陆地会被水沉没,因此潮沟地生长的植物多为一二年生挺水植物,被水淹过后,退潮可以接着生长。
细心整理
图3 潮沟地貌区植物群落示意图
其植物群落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芦苇、水烛
下层:一枝黄花、马兰、野茭白荩草、旱柳幼苗
西沙湿地为了便利游客观赏潮汐现象,在整个公园内架起木栈道,人们可以在栈道上观赏潮汐形成的地貌,同时也保证了动植物的生态廊道不被阻隔。
(4)芦苇区(图4)
图4 芦苇区图
进入芦苇区,就到了西沙湿地景观最美的区域。芦苇区带宽500米~800米,高约115米~215米, 盖度在70%以上,是西沙湿地生物量最大的自然群落,公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现状,在芦苇中心架设了木栈道。芦苇旺盛时期时
细心整理
,人们走在木栈道上,高高的芦苇起到了很好的阻隔视线的作用。在这里,只有纯粹的美,美的自然,美的让人遗忘一切苦恼,美的让人充溢遐想。
芦苇区有两种群落类型,一种是木栈道两侧种满了芦苇,另一种是有宽敞的水面。
第一种植物群落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落羽杉、常青白蜡、芦苇、香蒲、海滨木槿
下层:马兰、苔草(图5)
图5 芦苇区植物群落示意图
其次种水面的植物群落模式为:
高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狭叶香蒲
低草挺水植物:一枝黄花、水杨梅、茭白、稗、马兰、苔草
浮水植物:睡莲(浮叶生根) 、莼菜
沉水植物:狐尾藻、菹草(图6)
细心整理
图6 水面植物群落示意图
(5)趣味游戏活动区(图7)
图7 趣味游戏区图
虽然整个公园是全部由木栈道连接,但是这并不是一条栈道到头,否那么会令人们由兴奋转向乏味,作为一个以科教为主的公园,西沙湿地公园在木栈道上也作了许多文章,学问长廊、传播栏、指示牌等等,都做的很有新意。管理方在区块内选择两片不会被水淹到的空地,结合一些木制设施,做成了趣味游戏活动区,这里不仅是孩子们宠爱的地方,连***们都跃跃欲试,人们参与其中,一扫巡游时的乏累。
但是对于该区域的植物群落很杂乱,没有做很好的种植设计,根本上是在以保存原有物种的根底上作小的改动,其群落模式为:
上层:旱柳
中层:落羽杉、芦苇、香蒲
细心整理
下层:一枝黄花、马兰、旱柳幼苗
(6)水面(图8)
图8 水面图
木栈道最终会把人们引向一个上升的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宽敞的水面———长江,到这里,视线豁然开朗,人们也会从芦苇丛中的惊惶而松一口气,木平台上可以远眺东风西沙岛,也可以看到真正自然的、生态的芦苇群落真面目,在平台还设有一些装置,可以将芦苇的声音放大,同样起到了教化作用。(图9)
图9 听潮设施图
小结
细心整理
西沙湿地作为一个新开发的国家地质公园,其在造景手法方面已经慢慢成熟,有许多的优点可以值得借鉴。
首先,在对现有湿地进展保存中,西沙湿地充分表达了当地湿地特色,敬重生态性,总体景观上能够保持统一,整片湿地由深向不同方向的木栈道连通,这样不仅便利游客巡游,同时也留出了生物通道,保证了物种的沟通。
其次,西沙湿地主题突出,呈现滩涂湿地文化,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