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991年香港《文汇报》: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长河比作一天的话,那么和平的时期仅仅只有一小时。
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场景四
看 泪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悲哀绝望—孤独茫然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旨:
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动乱和黑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本诗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通过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像;
、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泪落沾我衣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
小结: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16行诗不仅容量大,而且写得从容舒缓,没有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之情,家中天灾人祸,亲人一一调零……这一切虽没有直接明表,但通过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全都包含在其中了。
畅所欲言: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当堂检测
一:注音:
葵、羹、贻、柏、冢累累、 舂、窦
二、填空:
(1)《十五从军征》 选自———朝———— ,是一首————诗,诗中描绘了——————————的情景, 揭露了————————。
(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是————,————。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
拓展
推荐诵读反映战争的诗歌(课外)
《渔家傲》 范仲淹
《使至塞上》 王 维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苏 轼
作业
“花” 字的经典古诗句(至少15句)
《迢迢牵牛星》
(按格式完成预习积累)
(拓展不用写)
小组长作业:准备课前三分钟展示资料(形式:配乐朗诵、讲故事、播新闻, 限时三分钟)
场景四
看 泪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出 塞
(唐)王 昌 龄
一、解诗题
塞:关塞,边关
《出塞》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是唐代的诗歌流派之一,王昌龄的诗有很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