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讨论组:牟俊豪 朱恩杰 田桐 姚宗宇
时间:2017年5月15日
讨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探析
当前1页,共23页,星期二。
第一页,共二十三页。
抗战工业内迁之缘由
当前2页,共23页,星期二。
第二页,共二十三页。况
1、迁移时间及规模
时间:1937年七月至1940年年底
迁移规模:沿海地区内迁工厂公448家,物资达
79000余吨,工人13000余人。
当前9页,共23页,星期二。
第九页,共二十三页。
2、迁移方向
(1)由沿海迁往湖南、重庆、四川
(2)沿海迁往所在省内地
(3)山西迁往陕西、四川
(4)广东迁往广西、湖南等地
当前10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页,共二十三页。
到1941年底,根据国民政府财经部的报告,由沿海成功内迁的企业共452家。
当前11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3、迁移过程存在的问题:
(1)迁移仓促,准备不足。
(2)部分企业内迁意志不坚定,徒增行程成本。
4、艰难的过程:
军事形势紧张,路途艰难;
迁移仓促,往往都是冒着炮火拆卸机器设备、运送物资。
当前12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抗战工业内迁之意义
当前13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三页,共二十三页。
(一)完善了近代工业布局和工业体系
抗战中国部分后方工业
机器
冶炼
电气
化学
纺织
其他
重庆
159
17
23
120
62
48
桂林
17
4
8
8
23
7
昆明
11
6
7
25
18
13
贵阳
6
1
0
7
1
3
西安
12
0
1
19
15
10
当前14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四页,共二十三页。
为国民政府抗战打下了经济基础
大量精华民族工业尤其是机器工业的内迁为新工厂的建立提供了机器,有力的推动了抗战时期新工厂的扩建
位国民政府抗战提供了资金和武器弹药上的支持
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稳定了社会秩序。
当前15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五页,共二十三页。
推动了大后方的建设
,并进一步改变了当地落后的观念
当前16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六页,共二十三页。
战时工业厂区的现状及保护
以重庆近郊工业为例
当前17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七页,共二十三页。
概括
战时迁渝的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半岛近郊四周的南岸、江北、西郊、大渡口等地,在不到 100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集中了全市工业总产值 80% 以上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企业成为重庆城市工业发展的主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抗战时期在“两江四岸”建成的几个大型重工业企业,现都处在主城的中心位置,不仅造成产地与原料、燃料以及消费等多环节的严重脱节,更直接成为今天中心城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当前18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八页,共二十三页。
初步变迁
随着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2002 年重庆市制定了“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的战略规划,将主城区内具有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企业有计划地搬离主城。作为老工业基地,随着工厂搬迁和转型,重庆城市中遗留下的老厂区,如江北滨江路沿线、南岸铜元局以及化龙桥等工业片区,已迅速被焕然一新的高楼所代替,原有的场所空间消失殆尽,而这种割裂了城市发展历史纽带的更新方式,最终带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象。
当前19页,共23页,星期二。
第十九页,共二十三页。
趋向成熟
2007 年,重庆市政府决定重钢厂( 原兵工署第29 兵工厂) 整体搬迁,以此为契机,2008 年重庆市完成了《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针对抗战时期工业遗产采取了多层次的保护策略。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物类工业遗产,如以望江厂 ( 原兵工署第 50 兵工厂) 为代表的抗战山洞厂房群,作为抗战时期重庆工业自强不息生产活动的真实反映,强调其建筑的原真性,在不破坏原有状态下采取类似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
当前20页,共23页,星期二。
第二十页,共二十三页。
而对于可以保护和再利用的工业遗产,在评估其保护价值后,采取分级的保护和改造方式。如重钢老工业片区,有学者提出在原地保留现存较为完好的典型厂房车间、设备和工艺流程等,强调对其原真性的保护。此外,还整合全市的工业遗产资源,拟在重钢厂旧址建立重庆工业博物馆。而对于没有价值废弃的工业遗存,则进行选择性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