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咬住“创新”不放松——关于新闻策划、新闻点、新闻写作与上稿率
经济日报 徐立京
徐立京简介
高级编辑,从业13年,曾在经济日报政法新闻中心(政科文新闻部)、导刊部(专题部)等多个部门工作,现任副刊部主任。
个人曾荣获全国优等。媒体的这些标准理应成为企业宣扬干事进行新闻策划与写作的要求。 媒体探讨是一门学问,包括媒体分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内容定位、发行渠道、覆盖范围、受众分析等等。企业宣扬干事和所在部门、企业有必要逐步建立媒体分析数据库,严格管理重要媒体的数据。企业将新闻投放在合适的媒体中,必需有一个对载体的深度认知,要利用媒体数据对一个新闻策划进行推断、思索与决策。(中电国际,李小琳)
受众需求:受众普遍关切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问题,理应成为新闻策划的重点选题。(例:神龙,刘卫东)
扮演三重角色,找准自己的独特价值
1、采写新闻稿件 2、供应新闻线索
还要再加上一条,3、策划新闻精品
三重角色:企业人、新闻人、策划人
发挥复合优势(例:南昌市委宣扬部)
聚焦3个重点,对整个新闻流程进行全策划
案例:经济日报系列报道“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相识你”
从2006年8月3日至8月25日,经济日报连续在要闻版显著位置推出系列报道“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相识你”(以下简称“城市河流”),在全国各地引起了猛烈反响,读者普遍认为这是近年来关于城市河流治理题材的有深度有规模的一组报道,也是经济日报创刊以来对城市河流治理投入最大、剖析最深的一次报道,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
“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相识你”系列报道篇目回放
2006年8月3日1版《北京:科学治理重开源》 ,点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评论员文章:《坚持实行科学发展观 搞好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
2006年8月5日1版《上海:又见苏州河水清》,点评:《敬重客观规律打长久战》
2006年8月6日1版《天津:一河带起两个“海”》,点评:《城市也要反哺河流》
2006年8月7日1版《广州:协调推动治珠江》,点评:《通力合作 自律发展》
2006年8月8日1版《南京:内外秦淮显朝气》,点评:《再现“桨声灯影”》
2006年8月9日1版《沈阳:重现浑河生态景》,点评:《环境优化 经济增长》
2006年8月14日1版《南昌:让水成为城市品牌》,点评:《“节水减污”是治本之道》
2006年8月15日1版《西安:绘出治河新蓝图》,点评:《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006年8月19日1版《成都:府南河后看沙河》,点评:《顺应自然 人水和谐》
2006年8月20日1版《扬州:重视综合治理 实现碧波长流》,点评:《水城共生 良性循环》
2006年8月9日16版“视察与借鉴”专版——《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上)》
2006年8月16日16版“视察与借鉴”专版——《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下)》
2006年8月22日11版,纵深篇之一《“生态路”该怎么走?》
2006年8月23日11版 ,纵深篇之二《“经济账”该怎么算?》
2006年8月24日11版 ,纵深篇之三《“统筹牌”该怎么打?》
2006年8月25日“特殊报道”专版——坚持实行科学发展观 搞好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建设健康的城镇水环境》、《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还城市河流 美丽宜人的原貌》、《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给城市河流足够的空间》
一是题材的策划留意“新”。
做好新闻报道的首要前提是选择一个好题材。我们在做策划方案时明确一个相识,好题材的标准不仅要“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势和百姓生活冷暖,而且还要“新颖 ”,要发人之所未见,才会对读者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要相识“城市河流”这组报道在选题上的独具匠心,就要把它放到经济日报2006年报道的全局。2006年全年,我们报纸做足了“水”文章,让读者印象特别深刻。四组系列报道,全部在重要版面以高频率高强度推出。以如此力气来写“水”,在国内外媒体都是第一家。把“水”的问题探讨透,对于实行科学发展观、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永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在这个大局下,我们相识到,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动的过程中,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作为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不仅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先行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度发掘。
二是角度的策划留意“特”。
策划报道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报道的“灵魂”找出来,让报道能富有精气神地立起来。
通过几次不同层面的策划会,我们最终把报道的角度定在“重新相识”上。因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城市管理者甚至专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