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hb4el96 2017/3/31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分析案例 1 案例名称:南京爱立信“倒戈”投奔花旗银行案例适用:金融对外开放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案例来源:根据《爱立信倒戈投奔“洋”银行南京金融业经历“脑震荡”》, 《中国青年报))2002 年3月 26日;《南京爱立信倒戈投奔花旗此举震惊南京银行业》, 新浪网, 2002 年 3月 26 日等新闻报道编写案例内容 2002 年3月 21 Et ,花旗银行上海分行首先获准向中国境内各类客户开办外汇业务,这是我国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 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第一项举措。几乎与此同时, 媒体也爆出了爱立信放弃中资银行、投奔花旗银行的新闻。3月 26 日的各媒体新闻言称,近 Et 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作出惊人之举, 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 亿元贷款, 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爱立信南京公司是南京市最大的外资企业, 多年来, 一直由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和招商银行南京分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然而,从 2001 年下半年起,该公司陆续归还了中资银行的贷款。到 2002 年3 月底, 在中资银行的贷款余额只剩下 亿元。与此同时, 该公司开始向外资银行贷款, 200 1年9 月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了 600 0 万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贷款; 12 月底与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签订了 1 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贷款, 2002 年3月 28 日与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金额为 5 亿元人民币的无追索权保理贷款协议。“爱立信投奔花旗”一说就是指这一协议。协议的含义是: 爱立信将其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出售给花旗银行, 同时花旗银行给爱立信 5 亿元人民币贷款, 即花旗银行将爱立信的应收账款买断, 如果花旗银行收购的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 爱立信不负责购回。消息还表示, 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完成了数万字的《关于爱立信事件引发的思考》研究报告。另有报道指出, 此次事件已在江苏金融业产生激烈震荡, 业内人士更是开始担心此次倒戈事件会在金融业引起连锁反应。有关记者在随后的追踪采访中发现, 上述报道并非完全真实, 甚至有可能是一次新闻炒作。无追索权保理贷款协议确有其事,但完全转移这样大规模的信贷业务关系是不存在的。爱立信南京公司不可能也没有将金融服务的业务完全转向外资银行。相关的国内银行也出面加以澄清,相应证实了爱立信公司的一些说法。案例评析随着我国按照人世协议的要求逐步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增强国内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决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产权构成、资本及规模实力、机构组成及内部管理效率、资产及服务质量、管理层及员工素质、技术及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及运作模式、产品结构及创新, 等等。而本案例所反映的主要是产品及服务创新对我国银行经营的巨大冲击。虽然这一事件最后被证实报道有误,但报道的内容仍然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一次“脑震荡”。我们同样应该从中获得一些警示。 1 .报道中爱立信“倒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希望银行提供无追索权应收账款买断服务, 以尽快获得流动资金。由于这种业务风险较大, 需要保险公司参与提供保险服务, 而目前中资银行无法像外资银行那样得到这种保险服务, 因此无法满足爱立信的要求。于是,爱立信转投外资银行。众所周知, 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 银行业也存在一个“二八定律”, 即银行业 80 %的利润来自占客户总量 20 %左右的优质客户。加人世贸组织后,像爱立信那样的优质客户势必成为中外资银行争相拼抢的焦点。中资银行若想在争夺中获胜,就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为客户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优的金融服务。为了应对人世后外资银行的挑战, 国内银行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已迫在眉睫。目前, 国内银行的业务创新的确进展十分缓慢, 难以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如果仍然按现在的创新节奏发展下去, 势必会面临真实而且普遍的“倒戈事件”。 2.“爱立信事件”见诸报端后, 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 中资银行将节节败退, 无招架之力。我们认为, 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事实上, 中资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实际上,走出 iN rl ,闯荡世界市场的中资银行就要比抢滩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多。目前中资银行在境外的资产已高达 1400 亿美元,而外资银行在境内的资产仅为 400 多亿美元。另一方面, 国内银行经营体制的改革与改造的步伐也已加快。国务院动用 450 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 以实施其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计划,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于中资银行跟外资银行展开的金融竞争, 我们不该盲目